有一種面對自己的策略,叫做:選擇那些能夠服務或幫助自己的內心想法.........
對於傳統的認知治療來說,這是不太一樣的想法,以前我們會認為有些想法是理性的,有些是不理性的,有些是正向的、但有些是負向,有些是錯的、但有些卻是對的;所以我們會想要透過修正自己的想法,讓我們心情改善一些。但上面的策略卻是不一樣的做法,這個策略關注的是,思考現在自己腦海中的想法到底有沒有在幫助自己,有沒有服務自己去完成某個你想要做的目標,如果沒有,那不如就停止花時間去思考這些內容!
下面有許多,看似理性的想法,但不一定能幫助你自己去完成某件事情:
+在作家的心裡,當他想要寫小說時,他想:“噢!現在越來越多年輕的作家了!”
+在創業者的心中,當他想要開始一項生意時,他想:“什麼!原來90%的新創公司都會失敗?!”
+在表演藝術家的心中,當他要上台表演前,他想到:“我的歌聲是不是錄音的時候比現場好聽很多?!”
+當父母,看到自己小孩的成績單,他想:“如果是這樣的成績,他永遠都無法進頂尖大學!”
上面的每一個例子,都是一種想法,而這些想法本身都不危險也並非是無用的,但是在這些想法背後的意義卻出現的問題。如果我們的想法是導引我們往解決問題或是好上加好的話,顯然想法本身是幫助自己的力量;但如果想法本身是讓我們強化自己的自我退縮、失敗心理,那顯然這樣的想法對我們達成目標是危險的。
想很多,倒底是為了讓自已前進,還是為了讓自己原地踏步
重新考量看看上述的四種想法。每一個句子都接續兩種想法,看一看哪一種想法能夠幫助你更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與處境,是那個“能幫助自己的想法”。
1.在作家的心裡,當他想要寫小說時,他想:“噢!現在越來越多年輕的作家了!”
A. “好吧!顯然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作家出來競爭,那我應該要更沈著、鼓勵自己、更有紀律地去投入自己的寫作才行!”
B. “我沒有機會了,不論如何我真的很害怕擔心自己的小說寫不出來。”
2.在創業者的心中,當他想要開始一項生意時,他想:“什麼!原來90%的新創公司都會失敗?!”
A. “新的事業常常會失敗,但並不代表我應該為這種想法而停下腳步,我必須用更熱情更有勇氣的方式去面對挑戰,看看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吧!”
B. “我沒什麼機會,我真的不想要隨便把自己的錢丟在這裡,我很清楚知道自己有可能是那百分之90的人,失敗真的很可悲!”
3.在表演藝術家的心中,當他要上台表演前,他想到:“我的歌聲是不是錄音的時候比現場好聽很多?!”
A. “顯然我的CD會賣的不錯,粉絲應該也會體驗到自己不錯的錄音!但來看看我的現場表演,他們會發現更棒的體驗!”
B. “接下來一定很糟,我的現場聲音一定很不行!”
4.當父母,看到自己小孩的成績單,他想:“如果是這樣的成績,他永遠都無法進頂尖大學!”
A. “我們的小孩應該要先去諮詢一下有關大學的事情,這樣才能夠讓他想清楚自己能有的選擇,希望他也能從中找出最棒的選擇!”
B. “他這樣下去一定會很失敗,像大家一樣一事無成”
想法不只是一堆文字堆疊起來的自我對話,背後更包含意圖。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產生,就代表你背後某種意圖在運作。我們認為想法出現都有其理由,有些想法可能會幫助你面對事情,因為他站在你的那一邊,激勵你更努力地面對生活;但也有一些想法,因為我們心情悲傷、生氣、自我批評、害怕或是挫敗,而生,而這些內容可能往往與你當下內心的渴望背道而馳。前者可能會幫助你,後者則可能傷害你。
是成長的意圖,還是退縮的意圖呢?!
如果自己的想法並不服務你自己,沒有幫助你,而是背後藴涵著期望你失敗的意圖,你可能需要注意一下。真實情況是,我們很多認為是理性的思考,邏輯上歸納上非常合理,但意圖上卻是幫助你自我挫敗,退縮膽怯,好像無時無刻提醒你:“要小心噢!”、“別輕易嘗試喔!”、“別讓自己隨便深陷困難喔!”。想法類似:“噢!現在越來越多年輕的作家了!”,其實是一種內心的聲音,想要跟你說:“ㄟ!你沒機會拉!”,而這顯然不是能協助你的想法。別讓自己深陷在一堆想法中,總是在思考哪個想法是可能會發生的,或是真的。而是回頭想想為什麼自己會有這些想法的出現。
如果你創造了某些想法會傷害自己,你不需要贊同這些想法。而是,你可以很嚴肅地跟自己說,你發現了什麼意圖在作祟。相信每個人都希望有更多內心的想法,是真實能協助自己往前邁進,面對自己的問題,然後對應該完成的工作感到更有餘力。
或許我們都應該練習看看,去想想看自己的想法到底為了是什麼,問問自己:這些想法“到底從哪裡來的?”,他們到底是希望我最好停滯不前,還是能夠克服困難。試試看自己是否能發現內心到底有哪些想法想要傷害自己,哪些想要協助自己。
總結:
目標:開始思考那些能夠協助自己的前進的想法。
關鍵原則:每個想法都有自己的理由,有些想法是想要我們自我挫敗、自我失敗的。當你聽到內心出現這些想法,不需要問自己“這些想法是真的嗎?”,“這是理性的想法嗎?”,而是問問自己,“這些想法是為什麼而來?”,而這些想法“是否是要協助我前進成長的?”。
關鍵策略:當你開始發現有些想法是要“關閉”自己的時候,問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些想法到底是為什麼而來的啊?!”。
———————
pinsoul + 編譯
(photo: Dinosaur Designs's photo)
參考資料:Eric R. Maisel Ph.D. Rethinking Psychology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