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霸凌(bullying)或許比我們想想中的影響更深遠。新研究顯示,超過30%的成人憂鬱狀態,都跟生活中的霸凌有關。
研究指出,在追蹤了2668人,從早期兒童時期到成年期的時間,可以發現在13歲時,如果常常被當作霸陵的目標,會比其他的人高出三倍的機率,在成年期時有憂鬱的狀況。
即便研究者也同時排除了個人在青少年時期的行為問題、社會階層、虐待或是家族史等因素後,結果依然顯示霸陵,仍然會在我們成年時造成明顯的影響。
有效地阻止同儕的霸凌,可以預防將近30%成人的憂鬱狀況。
這份研究發表在BMJ,目的在於提醒家長、老師、與公共健康權威,在面對有關霸凌的影響上,我們更應該嚴肅以對。
研究中寫到“憂鬱是當前全球性的公共健康議題,帶給我們的社會與經濟沈重的代價”,“青少年時期的介入,可能幫助這些親少年在往後的生活減少心理的負擔與憂鬱。”。
早期的研究已經證實生活中的霸凌與憂鬱兩者顯著相關。舉例來說,成年人如果有憂鬱的狀況,也常常會回憶起自己在兒時被霸凌的經驗。但就算沒有憂鬱的成年,過去被霸凌的經驗也是需要花心思讓它不再持續影響自己的心智。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來自英格蘭四所大學的研究小組,透過長期追蹤的資料進一步探究霸凌的問題。許多在這個研究中的參與者從出生就開始追蹤,也長時間透過不同的時間點了解個人有關霸凌的問題。在研究中,研究者關注在13歲左右的同儕霸凌;在這個時間點,青少年會被要求檢視自己生活中是否有發生過九種不同類型的霸凌,然後問他們發生的頻率。在這個之中,最常發生的霸凌就是指名道姓的羞辱或罵你,大約有36%的英國少年經歷這樣的狀況,超過22%的青少年提到別人拿走自己的東西。有超過16%的青少年說,別人是透過散播謠言的方式霸凌自己;11%的人提到自己被同學打或踢;10%的提到自己被同儕排擠;9%的人提到自己被脅迫勒索;8%的人提到自己被脅迫做不想做的事情;8%說自己被捉弄;5%的人提到別人故意搗亂來讓自己不舒服。
指名道姓的謾罵,與偷走個人物品是最常見的霸凌行為。
大多數的這些霸凌,老師都未報告出,13歲的青少年大多數時候也未曾告知自己的家庭成員。研究不僅僅發現被霸凌的人不僅僅容易發展出成年時期的憂鬱,13歲的青少年承受霸凌的時間越久,未來一年內發展出憂鬱的狀況的機會越高。
當我們13歲時,接受到的霸凌越多,未來在18歲時憂鬱的可能性就越高。
在這群青少年中,大約有5%的人重來沒有經歷霸凌,但發展出憂鬱的狀況。但那些接受到經常性的霸凌的人,15%的人在成年時發展出憂鬱的狀況。10%的人在當下往後的兩年內也有憂鬱的狀況,跟一般4%的情況相比高出許多。
研究結果支持幼年時期的霸凌,最終導致成年時期憂鬱的假設,但並沒有證明因果關係。研究者提到後續還需要利用實驗的方法去探索這個關係。但可以確認的是,同儕之間的霸凌,往往對我們未來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脅,特別是造成臨床上憂鬱情況的發生。
英國劍橋大學的霸凌預防專家Maria Ttofi 認為,這份研究提醒學校的當局,以及健康福利當局應該更嚴肅地去正是這樣的問題,去想辦法停止同儕間的霸凌。如果我們更重視,未來會對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多好處。有效的反霸凌方案,可以是一種提升公共健康議題關注的重要形式與手段。
———————
pinsoul + 編譯
(photo: http://www.trbimg.com/img-553ffad0/turbine/la-sci-sn-bullying-worse-than-child-abuse-2015-002/700/700x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