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當我們越愛“東西”,我們就會越不想要結婚或是有小孩。
根據許多字典的定義,物質主義(materialism),指的是:是一種我們只對,或是高度重視物質上的福利,只關注提升自己物質生活進步的一系列信念。
但這類型的信念,會促發我們對婚姻與孩子負面的態度嗎,是我們生育率低落的原因之一嗎?
這個問題也是心理學的議題之一,心理學家Norman Li與同事對這樣的問題進行了新研究。在世界上許多的國家,人們都延宕自己結婚的時間,也不想生小孩。在許多地方生育率甚至非常低(類似台灣),總人口甚至產生倒退的現象。
許多人認為這跟經濟發展的趨勢有關。當人們在發展中或是工業化的國家生活時,開始會慢慢傾向有比較少的小孩,反過來低度發展的國家,則是傾向有比較多的小孩。舉例來說,在尼日,這是一個世界上低度經濟發展的國家,國民的GDP只有800美元,生育率卻達到6.89以上。相較於新加坡,GDP在62400美元,生育率卻在0.8左右。所以即便人們活在工業化的國家之中,相較之下擁有比較好的生活條件與健康照顧設施,也擁有比較多結婚與生小孩的資源,這裡的人卻依然普遍拒絕去面對這個過往人類最基本的生命動能。
物質主義的逆襲
所以到底是什麼導致這樣的趨勢呢?Li博士的團隊,認為在我們內心逐漸強化的物質主義價值觀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樣的價值觀遍佈在已開發國家與消費經濟社會中,可能排擠其他的重要價值觀,類似我們對於婚姻與生小孩的堅持。但又是如何影響的呢?研究者討論到,在快速的全球化消費市場發展下,帶來無限的服務與物資供應;但反過來,這樣的趨勢卻鼓勵了物質主義,強化了我們想要獲得物質物品的趨利,追求物質所帶來更高的社會地位,認為這些物質可以象徵著我們獲得了快樂與成功。
所以進一步的,Li的團隊招集了新加坡大學的許多學生,參與的學生完成問卷,調查他們對於婚姻、小孩的態度,以及自己想要幾個小孩,另外還有自己對於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觀念。在某些情境,一些學生暴露在奢侈品的觸發下,例如看一些仔細描述奢侈品的文章,然後來對比一些控制組,看看兩者的差異。
越想要“東西”,就越不想要小孩
研究者發現,當物質主義的價值觀被觸發時(透過觀看奢侈品的文章內容,讓大家開始產生某種想要追求奢侈品的欲望),我們對於婚姻的態度也趨向負面,對於生小孩也產生負面的態度,我們會變得只想要少少的小孩。
Li與團隊們是著解釋這個結果。第一,他們與生命史理論作對比,越慢的生命史我們越傾向追求有品質的生育,想要給小孩更好的投資與照顧,但如果我們的生命史是採取比較快速的態度,我們則是會傾向給小孩比較少的投資。作者認為在新加坡,大多數人採取比較緩慢的生命策略,高度的人口密集,與社會競爭,讓我們更想要去追求或去展現社會地位,而也觸發我們更擁抱物質主義的價值觀,與低的生育率。
用物質追求社會地位,是一種適應不良的追逐
這樣的發展趨勢,跟演化的狀態不太吻合,我們可能在面對古老的環境擁有適應的機制,但卻在面對現代的世界產生一些適應不良的結果。舉例來說,我們對於味道的感受,例如甜味、鹽味、或是脂肪在過去都是幫助我們適應環境的重要生物本能,因為可以幫助我們排除不好的食物。然而面對當代環境的食物,我們的食物已經充滿了再製與混合物,我們很難去區辨或避免會影響自己身體的食物,因此這也使我們不容易分辨出食物本身的影響狀態,可能導致肥胖的大流行。
同樣的,研究者認為當代社會的物質主義可能也反映了我們對於追求社會地位的適應不良。在古早的村落,一個村才一兩百人,社會地位是很容易區辨與管控的。然而當代的全球化社會,追求社會地位卻非常的不穩定(想像看看自己今天買了個包包,別人好羨慕你,明天別人又買了一個更新的包包,大家的目光馬上就轉移了),科技的進步可以提供我們源源不絕的物資,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追求某些物品所代表的社會地位符號,而滿足自己想要提升社會地位的欲望(例如追求雙B名車)。Li的團隊認為物質主義,就像是一隻倉鼠在跑輪子,我們不對地透過獲得物質,追求高的社會地位,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真正獲得真實的社會地位,或是透過這樣真正滿足自己的社會地位。從這樣的觀點來看,以這種適應不良的方式追逐高的社會地位,在我們當代世界產生了更低的生育率。(因為我們也太在意小孩未來的社會地位)
因此這份研究提供我們一個提醒,並且鼓勵我們重新去檢驗自己的價值觀。就如同Douglas Horton 所提:“物質主義只是一種從真實幸福中分神的狀態”
———————
pinsoul + 編譯
(photo: Marc Koehler Architects‘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head-games/201506/are-we-becoming-too-materialistic-marriage-and-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