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讓自己分心的干擾。email、社群網站、小差事、小任務、各式各樣的干擾,而這些小小的干擾,都會影響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
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常常會沈溺在這些分心物之中,把這些分心物當成我們處理焦慮與悲傷的方式。
很多事情都成為了我們的例行公事,我們往往也不會多想什麼,就去做,我們會每天檢查email、檢查線上資訊、看臉書之類的社群網站、線上電動等等。我們總是在網上尋找可以逃離生活一些時間,減少焦慮的方法。
我們或許也可以把這些分心的時間,用來做更有生產力的事情,例如增加自己的心理健康,或是努力追求自己生活的目的。這幾分鐘,例如、你可以寫兩行email給那些可能在工作上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基本上一般人為什麼會分心去做別的事情,常常是因為焦慮。我們通常碰到許多任務,都會放在手邊,因為焦慮會油然而生,現實狀況就是,就算是花一小點時間可以處理的事情,除非我們把自己的焦慮管理的很好,我們也會因為焦慮,而讓一下就能處理完成的事情變得時間很長。當然如果你能夠專心把事情快速的處理完,你也會發現做完以後,心情與事情會有所不同了。而把事情完成不僅會改變你的心情,也會提升你整體的健康福祉。
如果你學會冷靜自己,專心執行,而非強化那些會影響自己的風險,你就可以發現在面對每件事情時,你有明確的方向把自己導向能花一點點時間就可以完成事情的路徑去,而不是再一次地陷入讓自己分心的成癮之中。
怨懟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讓自己無法專注的根源
在這些眾多的分心物中,最特別的就是我們保存在身上的怨懟。我們總是在腦海中上演那些逃避、缺乏生產力、痛苦、而且戲劇化的場景,總是想著“為什麼又是我”,“為什麼事情這麼多”之類的想法,而這些想法也確實讓我們自己分心,不用面對當下必須面對的挑戰。
但當你可以釋放自己這些沒有生產力、讓自己分心的想法時,你也才能夠療癒自己,幫助自己。
試著在自己的內心保有兩個概念:1.我們總是花很多時間,想辦法讓自己分心,為的就是平靜自己生活中的焦慮;而我們最常用來讓自己分心的方法之一,就是我們在內心保有怨懟,然後讓自己沉浸在這種想法之中。
今天,希望我們可以做兩件小事情。第一、告訴自己“我將試著讓自己少一點分心”;第二、試著放手自己不安的心情,為了自己,放手那些在你敵人清單中的批判對象。看看在你想要讓自己分心前,內心的心情到底是什麼,想想看為什麼你會沈溺在,檢查網路訊息,沈溺在怨懟之中;想想看你的分心,是否讓自己生活變的破碎,變得混亂呢?而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總結:
目標:今天開始讓自己少一些分心,減少自己沈溺在怨懟之中的狀態。
關鍵原則:分心、包含那些我們創造的怨懟,會讓我們脫離生活,脫離我們想要的生活,壓縮自己的心理健康。
關鍵策略:對自己說:“我試著讓自己少一點分心”,然後讓自己的怨懟能夠放手。
———————
pinsoul + 編譯
(photo:L’artiste Gigi Rodgers's work)
參考資料:Eric R. Maisel Ph.D. Rethinking Psychology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