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早晨,在跟老闆有過一段很挫折的對話後,傑森寫了封email給同事。他寫到他的上司從來沒有誇獎他過,只會批評,他覺得總是很挫折。
傑森先生,手機店的經理,他寫了好幾千字,抱怨自己的老闆如何讓他的工作很糟。他說這個人實在很愛妒忌,因為他自己賺的錢比員工少,波曼先生認為自己的老闆實在沒有權力總是給他這些難堪。
所以傑森(30歲)說到:“當我寫email,然後把它傳出去後,心情真是好!”。
在傳出去後不久,傑森發現自己很後悔寫了這些生氣的email。“這樣做讓我一直專注在這些議題好長一段時間,超過我應該的狀態,我總是不斷重複想這件事情,”,當他隔天發現同事把email也轉寄給了老闆後,他的感覺更糟了。
事實上,研究顯示已經非常清楚:渲洩怒氣對我們並不好。
但我們卻比過去更常如此做,特別是在網路上的互動中。
所謂的e-發洩,就是透過email、網路文字或聊天、任何社群媒體網站,例如臉書或推特等等,去表達自己的憤怒與生氣,而這樣的宣洩有時候我們確實很難抗拒。因為它擴散的很快:我們可以立即地分享許多挫折給朋友,甚至是世界;而且也很方便: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馬上用自己的手機去發洩,同時又感覺到安全,因為我們在螢幕後面。
在研究中,許多人在發洩之後都會感覺不錯,但研究者卻發現這些人真實狀況是,變得更生氣更有攻擊性了。當一般人用匿名的方式發洩時,甚至變得更憤怒更有攻擊性。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傳播與心理學教授Brad Bushman提到:“一件事情讓你感覺不錯,並不代表這件事情就是健康的!”。
不好的發洩是會回頭傷害自己的。你可能因此與朋友和家人樹敵,讓自己成為一個看起來需要幫忙,或是需要憤怒管理介入的人。更重要的事情,任何在網路上發生的事情,就會因此留在網路上,永遠的留住,而這會持續永久地傷害你自己的名聲。
發洩事實上從古早的歷史就開始了,亞里斯多德相信宣洩,是一種對情緒釋放。在最近,佛洛伊德,也談到有關他的動力理論,認為當我們把憤怒留在心智內,沒有讓他是放出來,將會形成傷害,就好像壓力鍋一樣,最後會爆發出來。而 Bushman教授提到,大多數人都抱持上述的信念,即便上面提到得不一定有科學實徵的基礎。
我們在網路時代之前可能都發洩過,那時候,大多數時間都不是那麼立即的發洩。我們通常會把手機拿起來,大給某人,或是等自己的另一半回家後,跟他說。在這樣等待的過程中,也給了我們時間冷靜,甚至可以放鬆一些。而對著某個人發洩,或是透過電話發洩,也可以讓我們獲得立即的回饋,當我們過頭時也會有適時的導正。
Bushman教授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發現我們發洩自己的挫折與憤怒並不有益。在一份發表在2002年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季刊的研究中發現,600名大學生,當他們不斷反覆思考負面的內容時,他們在文章上的撰寫,會越來越多生氣的形容詞,表達會越來越憤怒,也越來越有攻擊性。
E-發洩,也是特別有風險的一種表達方式。我們總以為在網路上就很私密,因為我們好像躲在暗處說些什麼,我們可以討在床上就表達自己的想法。當我們整天抱著手機時,e-發洩讓我們沒有機會去冷靜,我們只需要按一個鍵就可以分享,然後再分享,再分享。
當我們不斷分享時,話語也聽起來越來越生氣,當我們寫了某些東西,我們也越來越有機會可以重複重複地一直看,一直駐足在這裡。
我們的e-發洩讓我們沒辦法立即地得到聽者的回饋,我們甚至因此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因為你看不見別人的眼神,也不是很清楚別人真正的想法。
回頭想想!?
回頭想想,發洩是不是讓我們更瘋狂、更無理取鬧呢?!如果我們如此,那我們又該怎麼調整呢? Bushman教授認為我們的憤怒與生氣包含了生理與認知上的成份。
第一,我們需要冷靜自己的身體,我們應該延宕我們任何的反應,至少10秒鐘,甚至到100秒鐘。 Bushman教授建議我們試著用深呼吸或是聽聽放鬆的音樂來讓自己冷靜。
第二、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Bushman教授認為分心是一種方法,讓自己看一些沒有暴力的書,玩一玩書上的小遊戲,甚至去散散步。
原則是,我們要做一些與生氣或攻擊行為不相容的事情:親親自己的愛人、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或是摸摸自己的小寵物。
試著與自己拉出一個距離,在心裡遠離那個讓自己憤怒的事情。把自己當成一個局外人好好觀察一下自己的處境。
Bushman教授也提到:吃一點健康的食物,因為當我們餓肚子時也會容易生氣。
回到傑森的故事,他或許學到了一課,在網路上發洩給自己的同事,但最後卻分享給老闆:“沒想到會這麼容易就轉傳出去”,現在他如果想要抱怨自己得挫折,他會選擇跟一些親近的朋友說,跟身邊的人抱怨,他會把手機放下來,避免自己用網路散播挫折,避免自己讓事情複雜化,而自己與網路的關係,也就像寫作者會經過總編輯一樣,審慎地思考。
他甚至會寫封信給惹到他的人,但存在電腦中,而不是傳出去。這樣能夠幫自己調適那些讓自己挫折的人事物,但又不會傷害到別人,有時候我們只需要讓一點點空氣流出,發洩一些,而非全部而已。
———————
pinsoul + 編譯
(photo: Dromsjel‘s work)
參考資料:http://www.wsj.com/articles/dont-hit-send-angry-emails-just-make-you-angrier-143922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