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電影或是電視節目都會傳遞性愛的反應是可以假造的,而我們也都相信是如此。或許有許多理由我們會假裝性愛的時候好像很享受,但當我們如此做時,當然也表示我們把關係之間放了一個人工的障礙,因為我們感覺好像不是那麼能在情緒上開方或是表現得如此真誠。
在我們深度的情緒之中,親密感的假造或許也是一個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我們可以用任何方式愛著彼此,我們可以真誠地非常親密,也可以很表淺地假裝如此。但親密感真的是可以如此嗎?
從心理學的觀點,Erik Erikson的人格理論認為,親密感是一個發展的階段,是每一個年輕成人在處理完自己認同感的議題後,就會面對的問題。真正的親密感,透過Erik Erikson的想法,包含比較多的分享,但並沒有犧牲自己的認同感(並不是另一半重視什麼,自己就重視什麼,而自己還是保有一些自己在乎的事情)。如果你用圖像思考,真實的親密感,就好像是有兩個圓圈,中間有50%重疊,而這兩個圈圈個別代表你與另一半內心所認同的一切人事物。
圓滿的親密感是什麼?
在幾年前,Joyce Ebmeyer博士發展了有關認同與親密感的理論,他延伸Erik Erikson的理論,認為親密感包含三大項度:溝通、承諾、與親近( 3“C” 理論,包含: communication, commitment, and closeness)。如果你在溝通的面向比較高,你就會比較開放誠實地跟對方談話。如果你在承諾的面向比較高,你會願意決定花比較長的時間與另一半相處,而當你在親近的向度比較高時,你會覺得跟另一半相處比起其他人來得舒服。
所以如果我們使用這三個向度,你就可以定位自己與另一半的親密感的程度為何。當一般人在溝通與親近上高時,但卻缺乏承諾,彼此可能會享受相互陪伴的感覺,但卻會不想要決定是否要永遠在一起。當溝通與承諾高時,代表這是一段長時間的關係,彼此也容易說話,但卻有時沒有感覺到彼此親近,可能有時候相處會有些緊張。最後,當親近與承諾高時,你可能會覺得與另一半在心靈上是契合的,想要待在一起,但卻常常發現彼此好像很難講話,講話有些表面。
所以在這樣的框架之中,你可以看見人們是如何假裝彼此很親密的。在關係之中,高的承諾,但卻低的親近或溝通,有時候我們雖然決定維持關係,但彼此關係總是有一些空洞。當如果溝通不錯,但親近的感覺低,雖然在一段承諾彼此的關係之中,伴侶也會花很多時間在討論誰該負什麼責任,或是誰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因為缺乏親近會讓關係產生一種假性的親密感,彼此講很多話,卻都是在釐清責任,討論一些制式的東西。(所以我們如果要假裝彼此很親密,或許我們就會假裝在行為舉止上有些親近,但或許心中並非如此。)
為什麼會假裝,因為兩個人要同步很難?
當然當你要用這三個向度來分析關係時,事情就會變得很複雜。因為如果考量到彼此,雙方的親密感狀態可能會很不一樣,也相對都很複雜,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判斷的。有可能一方在溝通上面可能很高,但另一方則不,所以我們每個人與另一半的親密感,不僅僅是單一的事情,可能牽涉到3個向度,2 個人,彼此間要找到相同的狀態似乎並不容易。
當然在想這些事情時,研究也發現會產生各說各話的狀況。我們總是喜歡看到自己正面的一部分,覺得自己是一個好的伴侶,我們會遵循自己的認同看待自己,但有時候這不一定是很真實的。你或許會如此看ㄝ但你的另一半可能並非如此,我們常常看待自己與別人都會有些偏誤,有時候自己看自己所呈現的,與別人看自己所呈現的,確實有些不同。
是什麼原因,我們不想要真正的親密?所以需要假裝
所以,在上述的理論中,我們確實可能會產生假裝的親密感。如果彼此親近的程度不高,那麼彼此之間所有的對話與承諾也不一定會帶來真正的親密連結。而這裡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假裝親密呢?研究者認為我們對親密感的恐懼,會產生焦慮,導致我們逃避親近的狀態。
另外可能會害怕親密感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害怕在關係中失去自己。就如同Erikson所說的,真正的親密感,你也需要覺得自己的認同有被保護,也感到安全。所以我們需要在關係中找到自我認同可以存在的地方。有些研究者認為對於親密感的恐懼包含兩大部分:對失去他人的恐懼,對失去自我的恐懼。
在一份研究中,發現這兩個因素可以預測關係的滿意度。如果伴侶雙方都在親密感的恐懼上都是相似的,那彼此的關係會比較滿足。彼此關係的滿足與否,有時候不一定跟親密程度高不高有關,反而跟自己的狀態與對方的狀態是否相符有關。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假裝親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怎麼問。對男人來說,對於親密感的恐懼不一定會損害關係,男人在對失去自我的恐懼上比較高時,只要對方也是如此,關係滿意度也會不錯,男人在害怕失去對方上高時,只要對方在害怕失去自我上不高時,關係滿意度也會不錯。
伴侶關係就是如此複雜。男女之間的差別,也反映在對親密感恐懼上面對的差異。總體來說,男人就算假裝親密,通常只要對方也是如此,事情也會進行得不錯。
這就像我們,都會有時候想要跟對方在一起,但卻不一定想跟對方那麼親近。當然這不代表我們只要找對人,就可以一直假裝親密下去。
人們或許可以選擇假裝很親密,但真正長時間關係的滿足,還是需要親近、真誠、並且願意為另一半承擔風險。如果你在這些面向失去了連結,你需要從這些面向找回重心,彼此間的親密關係才能夠再次美滿。
———————
pinsoul + 編譯
(photo: Eugene Soloviev‘s work)
參考資料: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fulfillment-any-age/201508/can-you-fake-inti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