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自然宇宙都有一些知識,而這些知識給我們一個信念,不論我們做了什麼,我們都很難改變自然宇宙的全貌。因為自然宇宙看似沒有什麼目的的存在在那,似乎獨立於我們,好像跟自己又沒有什麼關係似的。而宇宙看似的漫無目的,好像也不代表我們的個人生活也應該漫無目的的。
我們常常會讓自己難過,而且覺得無能,因為我們總是會想盡辦法解構每件事情。也因為這樣的信念,我們會誤以為自己常常做的事情或是努力都是無關緊要的,這就好像聽起來像:“當我年輕時,我很希望自己的生活很不一樣,但我現在終於發現,無論我做什麼,都好像沒有什麼差別。”。
是世界的錯,還是你沒面對自己
當我們去理解這種無意義感,事實上是受到我們一些對外在世界懷抱希望的想法影響。但一旦我們開始接受,真實世界的現實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不會再強加任何目的或公平性給外在世界,而我們反而才能回頭為自己創造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不是針對外在的自然世界,而是針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如果你想要轉而面對自己,去尋找意義的話,你需要的是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面對人生時想要的狀態。我們需要改變總是想要追尋一些客觀的目的,一些改造外在世界的計劃,想要對抗那些無形的眼睛或手的想法。而是我們應該保持不同的視野,告訴自己,我們不一定要快樂,我們不一定能夠移動山嶺,但我們需要的是讓自己能夠,為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喝采,讓自己能夠投入富有價值的創造意義旅程之中。
創造意義從先把自己當一回事開始!
我們是一種生物,一種可以創造意義的生物,因為只有人類能創造出意義:所以我們都有許多知識,告訴自己應該要做什麼才能創造意義,要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才能迎接人生,但我們也常常不太去監控自己的決定,對於自己的決定總是有些後悔,或是不太關心在意自己的決定。所以就算你心裡希望人生是有一些意義的,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卻不是這樣真正地面對這一切。所以我們的言行不一,想與做的差異,就讓我們自己保有慾望,但卻因此批評自己的生活,而這總循環讓我們維持生活中的悲傷與無意義的感覺。
我們需要接納生活就是如此。至少今天我們需要告訴自己:”我希望更在意自己的生活“。然後提醒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是真正的在意自己的生活,是努力當個好人、當個有創意的人、努力讓人喜愛、或是努力當一個奮力面對生活的人、還是努力當一個能夠服務與幫助別人的人。告訴自己、提醒自己,其實我們都很有意地希望自己的生活有那麼一回事,自己是在乎生活中的大小事的。提醒自己這個事實,重新點燃自己的生活系統,接納生活的無常,就算不如預期,我們還是對自己有所期望。
總結:
目標:接納我們的生活就是現況如此。
關鍵原則:我們從小到大都希望生活有更多東西,但我們要的卻可能超出我們自己能做到的,或是事情真正可以發展的;所以我們會開始懷疑我們自己的努力到底重不重要。而這樣的想法造就了我們的悲傷與對內心世界的負面情感。
關鍵策略:用雙眼看見世界的現實,但對自己說,我依然重視自己的生活。
———————
pinsoul + 編譯
(photo:Niharika Hukku's work)
參考資料:Eric R. Maisel Ph.D. Rethinking Psychology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