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透過別人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滋味.....

透過別人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滋味.....

我們總是很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不一定對這件事情得心應手。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一個例子或許說明,我們時常到咖啡廳裡坐坐,在美美的咖啡廳裡總是想要拍照一下,把照片放在自己的IG或臉書挺正常的。這一天朋友幫我僑了個位置,用心拍了一張照片,寫了幾段文青的話,然後放上了網路,當下我滑了滑手機,看到照片只覺得『哇!實在很醜ㄝ』,『我氣色好差喔!』,『黑眼圈怎麼會那麼重啊!』,這是當時馬上出現的心裡話。

但過了一天,隔天當我回頭看了這段潑文,大家都直呼『哇!大美女』、『好正喔!』、『越來越有味道了』,很多的按讚,還有很多的回應,突然間我心裡出現了一段自白,原來我看起來還滿不錯的,我改變了我原先的想法,覺得自己的照片也可以滿有自信的秀出來的,現在還會主動給別人看,我那天去的那間咖啡廳,以及我拍的美美的照片。

這是一段有趣的經驗,而且時常出現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之中。我們時常自己用某種方式看待自己,而且有時候是批評或負面的想法,但當突然間很多人用正向的方式回饋給我們時,或是給了我們某些讚美與鼓勵時,我們不會堅持己見,認為自己的評價是正確的,反而我們會開始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就好像我們時常透過別人的見解來認識自己,遠勝過於自己對自己所形成的評價。

如果我們問自己『自我』是什麼,也就是『我』是什麼,我們有很多對自己的描述,但別人對自己的描述某個程度也代表了『我』。即便身為成熟之人的我們,有穩定的性格,或是『自我』,我們也不免地受到外力的介入在認定自己上有些波動,而這些外力就是來自於別人的看法、評價與觀點。有時候,我們在別人心中的印象可能比我們自己知覺得更正確,如果說問自己一個問題:假定這世界上有80%的人看你是個瘦子,你如果堅持己見說自己是個胖子,別人不會認同你,而你也很難百分之百地就這樣認為事實就是如此。

 

別人眼裡的我是??

心理學中稱我們如何感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稱之反思地評估(Reflected appraisal),也就是我們內心想著:別人到底如何看我的?而我又把這份看待當成怎樣一回事,我是很重視別人的評價呢?還是根本不在乎;我是期待別人的看法,讓我更看清自己,還是別人怎麼想我根本不在意。

不論自己是哪種人,在看待別人如何覺察自己這件事情上的差異,我們都有某種動機想要透過別人來認識自己。在很多時候,我們喜歡透過別人的眼睛來證明自己的好,這種動機稱為自我增強的動機(self enhancement),因為自己覺得好不個多,要別人也覺得自己好才真實,所以我們會在這種想要強化正向的自己的動機下,開始在意自己在別人眼裡的樣貌,但在這種動機之下,我們會尋求在別人眼裡自己的正向一面,但也會因過多的負面回饋導致自己憂鬱難受。

另外一種動機,稱為自我證明的動機(Self-verification),這種動機之下,我們因為想要知道自己真實存在的樣貌,所以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在這種心境之下,我們會比較能接受別人看待我的方式,可能就是自己真實的樣貌,但同樣的,在這種動機之下,我們也會有一種驅力,想要尋找跟自己原先一致的評價與看法,來維護自己穩固的『自我』。

不論是想要強化自己,還是證明原先自己的存在樣貌,我們都可能因為別人的想法而調整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可能抗拒去因為別人的想法改變自己的態度。如果自己夠真實、夠真誠,或許別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很少會跟自己有落差,但如果自己有時候需要掩飾一些事情,有時候需要表現出某種社會角色向的樣態,那自己就會需要時常在別人的眼光與真實自己之間有所掙扎,你或許內心時常會有種感慨,『這不是我啊!我只是因為必須要這樣才表現得那麼XX的』。

 

我們在某些狀況下,更時常會透過別人認識自己

心理學家Srivastava在他的專文之中,整理了一些特定的條件,在這個時候我們會受到別人看待自己的樣貌,而改變自己如何看待自己。

第一個狀態是,到我們年紀過輕時。年紀的時候,我們或許還沒有探索出自己各式各樣的面向,以及自己在各種情境之下真實的樣貌,別人的回饋特別重要,所以因為認識的基礎不夠,我們時常會受到別人的觀感影響,而自我也隨之擺動。

第二個狀態是,我們時常會受到專家的觀感影響,勝過於一般人。我們因為社會的關係賦予某些專業更有權威性的象徵,也因此我們會更容易受到專家的想法,而改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第三種狀態是,有些特質就是需要別人的評價才說得準,類似美醜、胖瘦或是聰不聰明等等這種特質,當然也因為這些特質是社會賦予的,也成為我們很難調整卻干擾生活的來源。

第四種狀態是,當別人發現了我從來沒想過的特質時,我會很買單。當別人回饋給自己,完全超出自己的想像,我們會動搖原本看待自己的方式,而進一步認為別人的講的或許是真的。

第五種狀態是,當我們尋求改變時,別人的看法或許是重點的狀態。例如婚姻狀態,不是自己說的算,我必須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我才能夠改變原本變質的關係,這時候我們會透過別人看待自己的方法去重新定義自己,如果我們渴求改變,這個力道會很強。這也是各式各樣的改變、與療癒為什麼總是在別人真實的回饋下得以發生,因為只有透過別人真實的眼光,我才某個程度能知道自己需要調整什麼。不同於那些強調要活出自我,做自己的觀念,真實的改變與成長或許是在與別人的觀感之下獲得一種共鳴與同步,問題才得以解決。

 

我們應該相信『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嗎?

我們時常在討論我們需要不需要在意別人的想法,或許有時候別人的回饋很真實,我們需要聽進去,但很多時候別人的看法又很傷人,似乎聽進去不久是否定了自己的全部。所以我們應該要務實一點,或許尋求正向的回饋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心,但當負面的回饋出現時,也需要考量自己該不該調整,如果這個調整有助於自己完成更多目標,讓自己變得更好,那你不把別人對你的看法當作一回事來好好思量。但重點在於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更能完成自己生活的目標,讓自己有更透徹的自我概念。

 參考文獻:

Srivastava, S. (2012). Other people as a source of self-knowledge. In S. Vazire and T. D. Wilson (Eds.), Handbook of Self-Knowledge (pp. 90-104).

---

by pinsoul +

(photo:  Ben Wiseman's work)

『自戀』的人,他們過去的人生是什麼呢?

『自戀』的人,他們過去的人生是什麼呢?

尋找專屬於你的『療遇介質』!...

尋找專屬於你的『療遇介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