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尋找專屬於你的『療遇介質』!...

尋找專屬於你的『療遇介質』!...

  臨床心理師 / 麥志綱

還記得自己年輕的時候,有一種狀態令人印象深刻。記得自己有一次的戀愛結束後,雖然自己並沒有太過於強烈的自我表達,但內心卻充滿了強烈的失落。回想當時交往的對象,你可以說在她身上想像過各種無限可能,或許是當時太窮,沒有錢一起出國玩,總是幻想著能有朝一日彼此一起在國外浪漫河畔的渡口手牽著手一起走動。也或是學校畢業後,彼此可以一同在下班後一起吃飯,共度短暫的夜晚,但卻彼此信任著地相互分享當天的點點滴滴。

這都只是幻想,畢盡就如大家曾經面對過的感情一樣,它可能在你出其不意的時候結束。感情沒有等到你有錢的時候出國玩一趟,也沒等到你成熟有工作後能一起於夜晚相聚的機會,情感的結束就這樣自然的降臨。你不一定想得通為什麼感情會結束,但就如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情感都會結束一樣,他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不一定是那麼意外,唯一意外的是這件事最終還是會在你身上降臨。

一段關係與情感的結束,所迎來的是我們生活中的『失落』經驗,這種經驗是你腦海中充斥著各式各樣過往情誼,但卻已經失去,衰弱的感受。

失落有多痛苦,可以說是每個人心中的冷暖只有自己知道。有時候失落是一種劇烈的內心波瀾,有時候失落又是一種隱隱約約的思緒騷動,兩種極端之間你很難說能簡單反映出這件事情或關係對你真正的重要性,或許等同重要,但只是心境不同反應有所落差罷了!但失落必定是一種我們無法輕易抹去消除的深刻經驗,而這種深刻需要時間與空間來休息與調整,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療癒與自覺的時間。

 

走向療癒之路的基本

早在許多年前,自己閱讀接觸到了台灣心理學家余德慧的論述,有感於台灣巫宗教的延展性與帶給於一般民眾特殊的心理體驗,他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接近了在我們一般人心中那種渴求以某種簡單儀式,但能獲得啟蒙的心境,這種啟蒙就好比是:每當我面對了失落的種種,我能透過一種牽引,或是特殊儀式的紓解,讓這個失落的根源重新展現在我的面前,而因為原先不能再見的機會出現了,所以我得以以一種儀式修補,以一種學者們稱為的『象徵』性的方式來調解那段我可能曾經做錯、沒有把握、或是導致誤解的機會。這種宗教儀式就好比牽亡魂、觀落陰等等儀式,讓我們再次以某種另類方式面對到家人,獲取能滿足心願的機會。

所以這種調解一般我們會稱為療癒,因為我們修補了許多過往不足之處,這種修補是在內心發生的(畢盡失落的對象總是以離我們而去,無法逆轉),就好比是現在當下的自己,跟了過去那段經驗或關係的一種『在內心裡坦白、告解、認錯、或是感激』的過程,所以針對失落修補沒有發生在真實的世界裡,而是本質上發生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之中。

但當你回顧這段修補的過程中,有一個很根本的基礎就是在於,我們要先創造出某種能再現經驗,或再現關係的契機。你要先找到這個機會,與其相遇,才能夠進行我們所謂的療癒。或許去做心理治療也就是如此,你在一個助人專業者面前,重現這段經驗,那個專業者或許會用一些活動或是治療技術,讓你在與這段經驗重新相遇時,能有不一樣的作為。而那種在我們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儀式,也類似於此,只是你不一定會有一種價值觀的引導,端看你自己要如何再次面對這段以失落的經驗與關係,你要痛罵『他』一頓、或是祈求『他』都行,因為這段嘗試的重點在於你需要這段重新相遇,因為要讓失落發生時的『突然』,變得沒那麼『突然』。這段嘗試就如他們所說的本質,是一種『療遇(healing encountering)』,是一種因重新相遇而獲得的療癒契機。

 

『失落』中我們期待與什麼相遇

因為『失落』是一種痛苦經驗,我們本能上地會趨吉避凶,告訴自己無法繼續下去地要尋求一種轉換、療癒與紓解。尋找那段失去且墜落的過往。如果不說明,或許大家會以為那段失落是指各式各樣感情上的失落,家人的逝去、友誼的終結、感情的破裂等等,本質上是沒錯的,大多數我們的失落經驗都是建立在人際關係的變化之上,那種特別讓我們難受的失落更是因為關係的破局而生。畢竟情感是我們本能上的需求,情感的斷裂應該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痛上加痛。

但那些不是人際關係終結的『失落』呢?或許Kenneth J. Gergen的論述,本質上各式各樣的人事物都是以關係為基礎的,你與某個物件,類似你與你自己的能力好比是一種協同關係,因為你的能力對你自己本身可能沒什麼意義,但放入人與人互動的場域,它就被分類,也被放入某個階層之中,因此你的能力的表現不再單純是一種生存的努力,而是一種你個人與這個社會群體之間互動與對話。你可能積極的在職場上表現,你內心期待著被看見,也能因為努力而升遷,但總是事與願違,你沒有被看見,也好像莫名其妙的在主管心中很黑,你或多或少在內心中充滿失落,那種失落有可能是自己對自己的懷疑,覺得自己是不是還不夠好所以沒有被重視,這種失落是你與理想中自己之間的關係的狀態描繪,你發現有一股遠離理想自己的力量正在把你脫離那標準與渴望;但也有可能這種失落是一種來自於自己沒有獲得主觀賞識的失落,你相信自己的能力,卻對自己在職場上的關係經營感到失望,這種失落是你與主管之間關係不良的失落,你也感受到一股拉開彼此距離的力量,讓你進入越來越疏遠的職場關係之中。

這種關係之間的變化,有時帶著你靠近,有時又帶著你拉遠,當關係接近破局時,那失落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所以說在失落之中,都是我們自己與各式各樣人事物之間關係的破裂,可能是自己腦海中那個象徵性的自我,可能是一段真實的關係、也可能是對某種價值與信念。如果我們要消解這種失落,我們需要的是與這些對象重新相遇,我們需要創造出再次面對這些內涵的機會,所以『失落』中我們期待與什麼相遇,那就是那些逝去的對象,是某種象徵、某種信念、某種自我、或是某個人,也包含那些能轉變過去對象的人事物。就好比在逝去的親人之上,我們期望透過某種嘗試再次面對親人的形象,而我們也期望能碰到讓我們嘗試的機會,例如某種儀式等等。

 

當相遇發生,我們如何療癒

跳過要如何相遇那段失落的經驗,我們或許要先關心療癒到底會怎麼發生,你或許會想,要療癒自己不就是向疾病被治療好就行了嗎?也就是現在這個失落很痛苦,那接下來再想起不再痛苦是不是要被治療好了呢?療癒的本質確實是如此一種痛苦轉向平靜的過程,痛轉向不痛的過程。但這種轉從痛轉向不痛的過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根據自己過往的經驗或許有三種路徑可以經歷,沒有什麼對錯,它都可能帶來修復失落的效果,但過程中嘗試都型態都有所不同,也就影響著我們將會透過的什麼樣的儀式、方法、物件或是旅程去療癒自己的痛苦,去面對那重現於自己生活中與之相遇的失落對象。

第一種療癒的內涵是一種帶有時空變化內涵的路徑,我們可以稱為是一種自我發展、或是成長、或是轉換、或是建設的自我批判等。它代表著我們透過了某些方法,讓自己轉換了做事方式,也轉變了描述自己的方式,讓自己改變了,因為自己有所調整所以過往的失落經驗與自己的關係也就有所變換了。或許我們常常會說,『我長大了!我不再會動不動愛上那種壞男人,現在的我喜歡那種會帶來安全感又可以信任的人』,這種改變也同事意味著過去受傷的關係經驗在內心也變化了,失落不再是單純的失落,而失落可能已經被自己描述成一種成長的代價,一種讓自己能夠變更好的方案之一,很多人反而會感謝那段痛苦的失落經驗。

第二種療癒的內涵是一種跟當下詮釋、改變意義、信念與認同內容的路徑,我們可能找到一種重新詮釋失落經驗的方法,例如當家人的離去時,我們尋求新的詮釋,來解釋這段關係的結束,以及不可逆。我們或許會跟自己說爸爸在這個年紀走了,是幸福,再不痛之下走有多好,他已經在更好的地方等我們了,或是說他其實會一直陪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這樣的自我療癒都是在各式各樣的儀式或是重新面對過往記憶之下,我們慢慢找到一種更適合描述自己失落經驗的方案。

第三種療癒的內涵是跟認識的拓展,現象的熟識有關,而我們因為知道了而療癒自己。或許我們在面對失落經驗時不會想去重新建構內容,或是找到新的意義,但我們會想要休息一下,我們或許看了一場戲,發現原來別人這樣看待家人的離去,感情的逝去。或許我們去旅行了一趟,發現了世界那麼大,我們還有更多機會,而那短暫的不被賞識,只是一種人生中小小的一段,我們看了一本小說發現更多人是用這種方式描述愛情,而我們知道了,原來戀愛還有其他的可能,因為視野的拓展,我們現在的失落就不再那麼痛了。

這就是我們三種療癒自己失落經驗的路徑,有時候我們會走一,有時候走二,有時候走三;有時候從一到三、有時候又從二到一。但本質上都是一種我們尋求讓『失落』不再那麼痛的方法。所以我們既然渴求再次地回到那段關係的現場,不論是自我或是某位對象,我們尋求的諒解、撫慰、慰藉都是透過種種療癒的嘗試來達成,但而唯有先相遇那段『失落』療癒才會發生。

 

但,是什麼讓我們有機會相遇『失落』,療癒自己呢?

回到前面所講的我們到底要如何相遇自己的『失落』經驗,啟動療癒的可能呢?或許用舉例子的方式比較容易理解,而那些觸發我們相遇『失落』,療癒自己的機會與人事物,我們可以稱為『療遇介質』。(healing encountering agent)。

  1. 看演唱會的時刻,台上的歌手對我們講了一段鼓勵的話。當我們難過時,我們總想要透過做一些活動來讓自己好過一點,我們或許找了同學一起去看了場已經想去很久的演唱會,再不意外之下,台上的歌手對著自己說:『就算世界上的人不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或許這段話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場合都很普通平常,但因為自己喜愛歌手的歌聲被自己作為『失落』經驗的撫慰,而當他在這個時刻講出鼓勵的話,我們也因此得到療癒自己的機會。『失落』就不再那麼痛苦了。

  2. 在書店找到了一本喜歡的書,但卻上網收尋了相關的讀數會赴約。因為『失落』我們找到了一本論述自身經驗的書,或許稱作『媽媽這種病』,來反映自己近期與母親的衝突,這段『失落』來自於自己強烈感受到媽媽的無法改變,但因為書引發了自己想要認識這一切的動機,上網找到了相對應的活動並且參與,在活動中才發現,原來這麼多人也被爸媽所影響心情,這時的自己稍微好過了些,『失落』也就沒那麼嚴重了。

  3. 因為面臨轉變,而自己去找塔羅牌師了解自己的命運。因為『失落』而自己需要更多的建議,算塔羅時,對方不僅讓我發現了自己本命是什麼,他給予的建議,也讓我對『失落』的那段過往有樣前期待的勇氣。

  4. 因為心煩意亂,家人帶著自己上了一趟法鼓山。因為接觸了法鼓山的環境,連沒有信仰的我們,都因為環境的寧靜而感到心情平和,這時腦海中的『失落』因為詢問師傅的開導,或許發現了平靜祝福的可能,因為進入了這個環境,也讓自己知道原來已經煩躁一陣子的自己也可能平靜下來。

  5. 在自己低潮的時刻,久未相遇的朋友要約著一起去了一趟海邊玩水。因為生活中不被信任而『失落』,或許想想跟朋友出去走走散散心吧!原本以為出去就是要忘記煩惱,但再往海邊的車上,聊了彼此的現況,還是不免讓自己的『失落』浮現腦海,但到了海邊發現海闊天空的氣息,朋友的笑容,以及鼓勵,事情就沒那麼煩了。

  6. 看著IG的美美照片,這週想要約好朋友去吃這個美食,來慰勞自己一下。辛苦了一整天,但也不一定獲得長官的認同,這種『失落』不言而喻。但滑著手機時,看著美麗的美食照片,自己觸發了想要慰勞自己的念頭,因為這些照片自己更努力地度過這一週,而當到了這間店吃了一口甜點,心情也就不太一樣了。

  7. 找個老師學習繪畫創作。或許生活中的『失落』來自於各式各樣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或是自己做的很多事情都只是一部份,而非全體,總有一種不知為何忙碌的念頭。因為某個廣告,看見有個畫室在教自己最想要學的主題,而自己去報了名,發現自己的『失落』在繪畫的過程中,得到一種滿足,自己有一種正在創作的動能,而這種內在能量也療癒自己的日常『失落』。

  8. 與小孩玩樂。因為『失落』而對人與人相處失望,但跟小孩子們玩的時候,這『失落』卻轉變成一種感慨,總覺得跟孩子玩樂的感覺讓自己回到單純,原來很多事情也可以有著童真,而『失落』也不就那麼痛苦,因為自己還有下一代可以相近。

  9. 參加一場學習講座。在生活中的『失落』或許參與講座可以讓我們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但在參與講座的過程中,獲得意想不到的鼓勵,或認識了新朋友,那種取代原先『失落』,而帶來希望的可能也療癒自己。

  10. 去了一趟展覽。雖然很多展覽的概念是抽象的,但讓我們也發現原來描述世界的方法可以如此,也因為與志同道合的人一同看展,交流的想法,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跟我類似想法的人,這種相遇治療了我內心的『失落』。

  11. 拿起相機拍照。拍照可能很尋常,但拍照卻可以是一件創作的事情,我們想想要怎麼拍可以拍得好,拍完後我們還可以分享,才知道原來這麼多人看見自己的相片,不僅認識了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也關心了自己,自己的『失落』也能透過照相稍微間接地表達出來,在隱隱約約中『失落』也轉變成了自己創作的內涵。

  12. 參加表演的活動。或許因為『失落』自己想找到一種出口,能做些什麼的出口,而自己因此參與了劇團,想要透過表演來發現更多自己的肢體與意念。也跟自己過去的『失落』經驗有關,一個好的表演也需要真實的呈現自我,因為表演而做到的自我探索,我也因此療癒了自己。

在失落時刻的復甦是自我療癒的本質,我們總希望重回那讓自己傷心失落的現場,讓自己有再一次修補的機會,因此所謂的療癒,所謂的被治療,總在那人生深刻經驗重現時刻,在我們的變革性作為後得以發生,我們去經歷各式各樣的事件,活動,與人,找到可以讓過往的事物重新再次生產的機會,期待用新的方案去面對,讓自己被治療,被自己治療。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療遇介質』,一種能中介『相遇失落,療癒自身』的媒介。這種被治療的契機依附在一種相遇的本質上,我們與過去相似事物的人事物的共同相遇,或因為情境重現心境,可能是一段經驗,是一段沒辦法完成的使命,一種互動可能,因此我們走向療癒自己的機會。

所以你的『療遇介質』是什麼呢?你是從看書發現治療自己的機會,你是尋找了專業者重現經驗而治療自己,還是你因為參與了各種創作活動,因為自我的探索讓失落成為更美更具可能性的事物呢?如果是書,你的介質就是陪你一起解讀書的人,如果是心理治療那就是專業者,如果是因為創作那就是創作活動的人與人互動本身。

你的『療遇介質』是什麼,你如何治療自己,你如何讓自己敢於面對過往的『失落』,你在什麼樣的契機下成長,而你在什麼樣的儀式下獲得內心的重生。

 

參考文獻:

Kenneth J. Gergen (2016)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

余德慧 等(2006 )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

Timothy Wilson. (2015) Redirect: Changing the Stories We Live By

---

(photo: Elspeth Diederix's work)

透過別人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滋味.....

透過別人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滋味.....

跟著『過得不太好的父母』一起長大,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跟著『過得不太好的父母』一起長大,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