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的人,他們過去的人生是什麼呢?
有多少時刻你總是在考量自己想要什麼,該是什麼、有應該獲得什麼,我們必然必會活得比較自私自利,因為或許這樣對自己比較好。但有時候自私這件事情,轉向變成除了只顧自己以外,甚至只看見自己的好,並且也強迫你只能看見自己的好,那就會變得很怪了!
想想看如果你身邊有一個人,他無時無刻都在說自己有多棒,他也不在乎你真實的回饋,他甚至表現出一定要影響你的企圖,那你會如何形容這樣的人呢?我們有一個很直接的語彙,那就是『自戀』。當跟比較『自戀』的人相處時,當你腦海浮現出『自戀』這兩個字時,你內心的評價肯定不會是好的,因為『自戀』的標籤代表著我已經把你歸類為只顧自己、自以為是、也不太想別人的人了。
但當我們碰到『自戀』的人,我們有時候腦海會浮現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他到底以前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現在會是這個調調』。我們每個人都會對相處的人的心境有一些臆測,而想像他過去所經歷的或許可以說明他現在所呈現的,而一個人的『自戀』是不是因為他過去某段特殊經驗,導致而成的呢?當然既然『自戀』被我們定位成負面的特質,那過去或許應該也是難堪的。
『自戀』的人的過去人生是什麼?
我們回顧自己人生中發生的事情,許多人會有正面與負面的想法,但多數人保持一種健康的自我感覺,或多一點點正向的內容。但『自戀』的人會傾向回顧大量的正向內容,並且要述說給你知道,這在每個人的心理上會產生某種效果,也就是當我們透過回憶去認識自己時,它事實上也是落實著我們想要讓當下的時刻成為什麼樣子,而久而久之那種偏向某處的回憶,會像複寫自己的人生故事一般,慢慢地改寫自己對生命的描述。
『自戀』的人會講自己是最棒的、最好的、最成功的,並不令人意外。但他們也是用這樣的方式記住自己的人生的,許多『自戀』的心理學理論覺得,『自戀』的人為什麼大量的想要把自己形塑為最好的,因為他們過去記憶中的自己,在生活或許有許多空洞、或是沒有安全感,這種感覺強烈,以至於他們使用了透過記憶自我強化的方式,來掩飾這些內在的空洞與虛無,期望在表層的記憶之中,只記得自己的好,而不是那焦慮不安的自己。
顯然如果你問『自戀』的過去的人生是什麼?那焦慮不安的情緒應該是基本的寫照,但有趣的事情是,在他們的口中你會問不到這樣的情緒,因為他們會表象地讓你認為:關於自己,正向的事情多到已經掩蓋那些小小地瑕疵。
『自戀』的人如何記憶自己
近期的心理學研究,學者Lara Jones與同儕,針對了『自戀』的記憶,用現象式的方式去討論,試著看看在『自戀』的人眼中,過去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樣子。他們邀請比較『自戀』回想過去的諸多事件,想要了解他們是如何回憶、如何描繪自己過去的感官知覺、內心想像、想法、與身體感覺。
他們把記憶分為四大類,1. 正向且跟自主有關的記憶(包含自己的才能、吸引力等等);2. 正向且跟群體有關的記憶(包含自己是合作的,浪漫的有同理心的等);3. 負面且跟自主有關的記憶(自己沒有才能、沒有吸引力等);4. 負面且跟群體有關的記憶(自己是粗魯、討人厭、不誠實的)。
『自戀』的人不出意外,他們在回顧自己上,回顧較多正向且跟自主有關的記憶,通常回憶那些讓自己感覺比較有才能、有吸印力、比較聰明的事件,而且回憶這些事情時比較快、比較迅速;但在也回憶出比較多跟自己有關在群體互動上負面的回憶,他們通常想到比較多自己粗魯、討人厭、不誠實的的事情。但奇怪的是,他們卻覺得沒什麼大不了,這就是他們自己,自己也很滿意現在跟別人互動的方式。當仔細看他們講話的內容時,他們提到比較多的『我』、與『才能』。
『自戀』的人事實上記得比較多關於自己正向的事情,那還挺合情合理地,但我們以為他會忘記自己對別人的種種惡行,那你就錯了!顯然他們都記得,只是他們並沒有很在意,因為這或許才是真正的他們。而他們也會記得自己與群體有關正向的回憶,但研究顯示,這方面的描述比較多跟性有關,或是跟別人的浪漫關係有關,而非對一般大眾。
這或許反映著在人際心理病理的理論中,『自戀』的人特別在所謂的「成就自我動機」上高,但在「人際親和動機」的動機上低。
許多人會說,語言能形塑一個人的世界,這句話在這件事情上指得就是,當『自戀』描述自己時,總是充滿著許多『我』,所以談自己當然比較多,想要保護自己的心也比較多。我們過去以為『自戀』的人只是特別愛提自己正向的成就,自己的才能、成就表現、與吸引力,總想讓你知道他到底有多棒,即便你久而久之總覺得『夠了!』,但現在我們可以明白另外一個層面的事情,那就是他們事實上也知道自己做了很多讓別人不舒服、他們也知道自己是粗魯、討人厭、不誠實的,只是好像沒那麼在乎,或許還有個信念是只有這樣才能突顯自己、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是重要的。
追根究底,『自戀』卻是很愛自己,因為他把自我放在一個超乎你能想像的地位,也因此能夠忽略其他人的感受,或許在他們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是階級排序的,而考量自己在群體之中的位階,遠勝於考量群體和諧要如何促進,因為他們或許沒辦法再想想人與人之間相處其實也有不同的模式,如互惠模式。
對於尋常,沒那麼『自戀』的我們呢?或許你可以不用那麼逃避過去的失敗,不需要強調自己的成功,因為人際關係的相處或許互有階級,但也時常用互惠平等的方式運作,有時候我們或許很糾結成不成功,而逼自己往『自戀』的路上走,在回憶中強烈尋求成功經驗,把自己對別人的惡合理化,但如果你所處的環境沒那麼在乎成功與否呢?你是否也能平衡自己的心,自然地講出更多跟群體有關的記憶,即便你有很多跟自己成就有關的負面記憶呢?
參考文獻:
Horowitz., (2004). Interpersonal Foundations of Psychopat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Jones, L. L., Norville, G. A., & Wright, A. M. (2017).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Memory, 25(6), 800-815. doi:10.1080/09658211.2016.1223848
---
by pinsoul +
(photo: André Kertesz'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