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過得好不重要,比別人好就好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總是會回頭問問自己過得好不好。為什麼要問這個呢?可能是自己現況有點困窘,想要透過問問自己來提醒是不是該改變個什麼,但也可能是這個社會環境大家都在跟你說「你該問自己過得好嗎?」或是「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所以你好似趕流行一般,也時常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如果不懂得這樣反思,那你可能是一個沒有大腦沒有成長的人。
不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你開始問自己『過得好不好』時,你總是在尋找一個可行的答案,『好』或是『不好』,但事實上這個問題倒是滿難回答的。它難回答的原因不在於我們很難判斷『好』或是『不好』,它難回答的原因在於這個答案很少是依據自己的標準,也很少是依據社會常態的標準,他時常依據的標準是你身邊所存在的人們。
這樣講其實很抽象,我們需要好好解釋一下。首先,如果是『好』或是『不好』,你自己心中有一個定見,也就是說如果問你什麼是過得好,你有你自己的一套標準,一套想像,一套邏輯,那我們可以說你主觀上已經有判斷『好』或是『不好』的方案了。這時候你也可以想像你只要在你想像中的通往『好』的道路上,那你應該就是過得滿『好』的。這種源自於內在的標準,如果我們慢慢去靠近的話,或許可以說這是一種自我實現,但卻好像也是一種自我中心的自我實現,因為這個內在的標準的判斷,有些人可以做到,他們維繫這自己的態度,不需要太管別人怎麼看過得『好』,自己知道就好了。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的書或是文章想要引導你把自己的標準設立起來,然後完成一個你自己知道的『好』就行了。
那這個你自己知道的『好』時常會被對立於那個別人所認為的『好』對面。這社會總有對『好』的共識,你或許可以說是一種接近於『成功』的共識。也因為是屬於社會所建構出來的,因此這種『好』有一種分配的特徵,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可以接近這個『好』,就像如果社會總是認為賺錢賺到一年有100萬是一種過得『好』的象徵,那可以很直白的想像根本不可能大家都追逐的到,因為資源有限,背景總有落差,這個所謂客觀的『好』總是我們無望的來源,因為它帶有分配與階級的色彩,甚至如道德判準一般讓人喘不過氣,缺乏想像地追逐『好』的單一故事。
但事實上大多數的我們對於過得好不好,既不是追求自己認為的『好』,也不渴望那社會公認的『好』,而是追求一種『我們』之間的『好』,你的好是相對的、是比較的,而非客觀或是主觀而言。你不會那麼開明的說,我認為自己好就好了,你也不會傻傻地只追求著社會上所設立的標準,你如果一年賺個一百萬,但常跟你出去玩的朋友,一年賺個兩百萬,你可不會真開心,因為你會進行一種名為社會比較的心理歷程,你的自我與對自己的評價也取決於這個比較,所以不是你符不符合社會標準,或是自我標準,而是你在朋友間到底有沒有贏了。
這種心態如果講出來,你或許會嗤之以鼻,覺得『蠢』。但這就是事實,你無法抗拒地想要贏身邊的人!注意!就是身邊的人,不會是那太遠的人,你不會跟事業有成的大老闆比較,但你絕對會跟和你一起大學畢業的室友比較。至於什麼可以比,樣樣都能比,所以自己過得好不重要,應該說你符合自己的期待不重要,多數時候重點在於你想要過得比別人好,過得比那個在你生命中會出現,有關係的別人好。
因為想要贏那身邊的人,我們因為比較而想要突破自己,想要提升自己,勝過於社會如何直接要求你,或是你如何左思右想地為自己設下理想生活的樣貌。不斷地對自己評價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問『過得好不好』的原因,但就算你過得很好,但你過得沒有比身邊的人更好,你也不會因此滿足,這就是我們只希望過得比別人好就好的根本心理狀態,沒有什麼意外,但我們不太喜歡承認而已。
參考文獻
Suls, J.; Martin, R.; Wheeler, L. (2002). "Social comparison: Why, with whom, and with what effec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 (5): 159–163. doi:10.1111/1467-8721.00191.
----
by pinsoul +
(photo: Marc Alock'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