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 『以羞愧作為武器』 的現象.....
總是有一種狀況,特別是每當我們想要分享想法給別人時,對方總是冷漠以對,但或許說冷漠以對是好事,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會得到不被認同的回應:“你怎麼會這樣想”,“事情才不是這樣的”,或是許許多多尖酸刻薄的話難以形容。回想看看當你做了某一件事情,或是說了某一件事情後,你被出乎自己意料的不良對待,內心所產生的感覺是什麼,是可恥嗎?還是憤恨?還是一種無止境地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想太多,說太多,做太多了呢?
在關係建立的開始時,我們不太會產生這種讓人感到羞愧的作為,甚至我們會避免去營造這種氣氛,你總不想要在互動中總是讓人覺得自己是可恥的吧!但隨著時間演進,我們總想要調整對方,控制互動的氣氛,營造一種羞愧的感覺就是一個直接的武器。因為羞愧會使人閉嘴,會使人以為自己不對,而是對方才是對的狀態。讓人感到羞愧的方式,不外乎就是直接的批評,你會拿出你覺得常規想像來評斷對方的一言一行,並且回饋給對方,讓對方知道你這樣想,這麼做是不對的,這是最直接的讓人羞愧的方式。
但更多時候,讓人羞愧的方式不是直接的批評,是一種隱約的言語回饋,我如果要說你很糟,我不會直接說:“你實在做得很糟ㄝ”,而我可能會說:“誒!沒想到現在還有人會用這種方式做事情”。拐個彎的氣氛,讓你更快直接進入一種自我檢討的想像中,因為沒那麼直接的批評你,你也很難那麼直接的回應別人,你只能在腦海中想像對方的意思,但你很快就會想通,如果真的喜歡我所說的所做的,對方不會這麼說,所以你還是知道自己被批評了,但只是不是那麼直接的批評。就像父母常常對小孩的狀態不滿,他不會跟你說你真的很糟,他會說:“真希望,我家的小孩能跟XX一樣,就好了”。
這種圍繞在可恥或羞愧的互動方式,總是想要扮演某種控制的角色,因為羞愧這件事情,是一種情緒表現,但他是我們在面對自身或文化中道德標準時,比較之下所產生的心理狀態。但在多數時刻,這種以營造可恥而想要獲得掌控權的互動方式,著實地在一點一滴侵蝕對方的自我感覺,讓我們覺得自己受到威脅,無法確立自己的想法的正當性,甚至讓我們羞愧於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許可以說父母是最喜歡拿羞愧作為武器的人,因為一個需要長輩持續引導的孩子,或許才是父母捍衛家庭位階的方式。當然這樣以羞愧引導互動的狀態也時常出現擁有上下關係的互動之中。羞愧的人不會主動破壞關係,反而會把自己當成是關係無法順暢的人,即便內心恨透了這種互動,但又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還是持續想要在改變關係上努力。
心理學家把道德情緒分為幾種,最主要的是羞愧與罪惡感,這種情緒是一種跟自我有關的情緒,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自己是什麼樣子的,而瞭解自己可以做的能夠做的,但道德上你也會被灌輸你應以的道德觀,所以這樣的道德情緒,是對自我現況狀態與道德價值落差上的判斷,羞愧牽涉到你與別人之間的關係,或說你與身邊群體之間的關係,所以你的所作所為如果讓別人覺得蒙羞,你會產生強烈的羞愧感受。時常被灌輸自己是不能滿足彼此的臉面,最終都讓我們自己覺得自己很糟,而這種覺得自己很糟的現象讓我們更關注於自身狀態,而無法讓自己的心智資源拿出來去真實地與人互動或改善關係。而時常感到可恥,也讓我們身陷憤怒與抱怨責怪之中,心理學家Elison與同事們(2006)就提出過幾個面對內在羞愧感時,會產生的個人反應分類:1. 持續地自我攻擊,對自己感到生氣與責怪;2. 逃避,開始在情緒或是表達自我上疏離別人;3. 退縮,用躲起來或是不跟人接觸的方式面對;4. 攻擊別人,開始把這些責怪與憤怒轉嫁給別人;5. 當然也會嘗試在讓人羞愧後,去道歉或自己修正自己。
所以回頭看看,這些我們會在羞愧時能產生的反應方式,有時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拿使其“羞愧”當作武器了!我們或許想要讓別人自責,表現脆弱的一面,或是我們不是那麼想要跟別人在情感上有那麼親近的關係,不想要看見對方,或是希望『借刀殺人』讓對方幫自己表達憤怒,或是最直接地就是想要拐個彎讓你改變。或許你問那些喜歡講些刻薄話的人,為什麼要這樣,他們都會說想要讓對方改變的這個選項,但他或許也忽略了,因人而異,對方可能不一定會那麼適應地去改變自己,而或許會選擇逃避、退縮或是攻擊自己攻擊別人。
許多人說人與人互動總是有一個“愛”字存在,你或許也能想像有些人的愛不想要那麼近,不想要多情感交流,而這也是為什麼“讓你感到羞愧,可恥”會流行於親子之間的互動中,而現代的我們總是會覺得父母親的刻薄那麼直接會不會是因為不懂得如何去愛了!
參考文獻:
Tangney, June Price, Jeff Stuewig, and Debra J. Mashek, “Moral Emotions and Moral Behavior,”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7), 58, 345-372.
----
by pinsoul +
(photo: Thomas Prior'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