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不到尊重,也喚不回熱情....
如果回想生活中的諸多場景,或許我們都會碰到有人不把你當一回事,他可能不想仔細地聽完你講話,對你說的事總是缺乏興趣地想要草草結束,或是忽略你所做的努力,把你所做的一切當作再平常不過,好像是街頭巷尾隨便一個鄰居都可以做的事情一樣。當然對你講的話沒有興趣,或是對你做的事把它當成沒有價值都是表現上你所感受到的狀態,但事實上是對方好像沒把你當成一個獨立的個人對待,因為如果是面對一個獨立的個人,你會把它當成自己好好的聽,或想要說服自己一切是有價值的,如果面對的只是一件事,一個工具,一個物的話,那你很容易就會用興趣與否來互相互動了。
這樣講起來實在太抽象,但大多數時候,當別人不聽你好好說話,不把你做的事情當一回事時,你會在內心大喊「可不可以尊重我一點啊!」,對的,我們會用『尊重』這個詞彙,就如康德提出來的道德原則一般,尊重的原則是:無論面對自己或對別人,你始終都應該要把人看成目的, 而不要把人視為一種工具或手段 。這邊的差別就在於,對方是否有思考是你本身優先,還是你所隸屬所講的事情優先,如果把事情優先,他會評斷現在進入耳朵的東西是否自己感興趣,是否對自己重要,而如果不的話,那就時常不會花更多時間在你身上。
尊重就是這麼一回事,根本上就是對方有沒有把你當一個獨立的個人,然後好好地給你時間說話,好好地給你時間證明,或是把你所做的所進行的都當成有意義的存在,而非是否符合他個人利益的存在。心理學家Holloman與Yates在正向行為介入期刊中,在他們的方案是這樣談到什麼是尊重的語彙的,裡面舉個例子,『我很感謝你在別人說話的時候,願意等待發言,然後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這就是對別人尊重的行為』。其實尊重就是那麼簡單,小至專心地聽對方說,大至把對方的觀點與想法當一回事地去展露出來,而非抹滅或是污名化對方。使用尊重的語彙目的在於營造一種相互尊重的氣氛,也比免彼此不尊重的氣氛取而代之,目的讓雙方都獲得一種被賞識被敬重的可能,而尊重自己也得以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也得以尊重自己。
但對於喜歡討論目的的人來說,只談尊重,就好像談道德拿捏一般,不知道為什麼尊重得以重要。那如果要為尊重放入一個目的,那可以是人的熱情,可以是人對於事物的熱情,對於工作的熱情,對於原本獲取認同後而維護這個認同的熱情。熱情是一種心理狀態,是我們動機與情緒狀態的描繪,而就如黑格爾說提的,熱情是一種我們追求卓越成就的根本必需品。
熱情被心理學家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和諧的(harmonious),而另一種是偏執的(obsessive),當然可以想像和諧的熱情是我們所嚮往的,而這種熱情也反映我們之所以熱力追求,是因為我們追求的人事物是我們內在認同的一部份,而非只是外在誘因的誘惑或是社會標準下的索求。當我們願意把追求的事物自主地內回程自己生活的目的與認同時,那熱情是自然且和諧的。但我們要如何自己願意地把那些原本跟自己小小關係的事物,透過一步一步地強化變成,『這就是我人生想要做的事』的狀態呢?那就需要當我們在追逐的一步一步過程中,我們的每一步都被當成有價值的,我們的每一步都被作為值得存在的一步。尊重就是這樣的功能,他讓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是只為了討好別人,或是譁眾取寵而存在,而是因為關乎於人,而值得獨立存在。或許我們很難尊重每一件事情,很難對每一件事情撇開個人喜好的判斷,但提醒自己尊重有一個良好的功能,他能讓我們身邊的人保有熱情,因為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或想的事情是不值得存在的時候,是被貶低價值的時候,那這些事情就很難進入我們對於自身美好生活的想像中,也很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份,那些不是自己生命一部份的人事物,我們哪能提起進去熱切追求呢?
所以熱情的氣氛,或許跟有沒有維護尊重的氣氛是如此密切的相關吧!
參考文獻:
Holloman, H., & Yates, P. H. (2013).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Sarcasm or Sunny With High Expectations Using Best Practice Language to Strengthen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and Support Effort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5(2), 124-127.
Vallerand 2008. Vallerand RJ: On the psychology of passion: In search of what makes people's lives most worth living.Canadian Psychology 2008, 49: 1–13.
----
by pinsoul +
(photo: Jan Pypers'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