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對方的存在」是友誼之所以是『幸福』的根源...?!
在日本心理學家河和隼雄的《大人的友情》書中有一個段落是這樣寫著,關於友情彼此是如何認同對方的存在的。同學會應該是容易觀察到友情的機會...“「青梅竹馬」的好處就在這裡、與外嫁的評價、利害關係等無關,彼此「認同對方的存在」,並且為了要確定這份關係,見面時都會聊起往事。華亭從那時我們做過那樣的事、這樣的事開始,一直聊到小學同學的種種回憶。喝茶、吃點心也聊,或是在吃飯、喝酒時一邊聊起這些事,心裡就感到溫暖,覺得有朋友真是好啊。也就是互相確認共同擁有的事物,一邊彼此認同對方的存在......「喂,我們怎麼總是在聊以前的事?」聊天的過程中,有人留意到了。「我們多來聊聊未來的事吧!」雖然有人起勁地這麼說道,但大家卻不怎麼附和他的話。就算聊未來的事,想從中尋求存在價值的認同,終究也只會脫離彼此共同擁有的事物。在同學會等場合中,那種喋喋不休地吹噓自己得意事蹟的人,之所以會惹人討厭原因就在此”。
這個小段落小小說明了多數友情的樣貌,我們曾經在某段時間一起經歷了一些事情,那些事情印象深刻或是帶來影響,就會產生所謂的友情。如果要用一種比較冷冰冰的方式描述友情是什麼,那可能是一種類似於不成文的契約,綁住了兩個沒有血緣,而且原本是陌生人的人。但當大家沒那麼常相聚時,特別在當下這種互動氣氛之中,這種總是帶有距離,只透過電子設備交流的互動方式中,我們的友誼還能像過往一樣那麼深刻,那麼容易找到共同的信任、興趣或是相似之處嗎?還是我們的友情開始只是一種口頭上可以講述的感受,一種如心情般飄動不定的游移呢?
這個意思是說是否我們現在生活的友情,越來越好建立,但也建立的越來越不深刻呢?我們不再選擇同時間一同共事的人成為我們內心所謂真正的朋友,而是指在生活中只要當下能跟我共度無聊時光就好,那種能夠一起消磨日子,在內心擁有某種連結感覺的人當朋友呢?兩種型態的友誼建立其實都沒有什麼問題,但當友誼不再是透過磨合有形成共同回憶所建立,那就會很容易在我們追求滿足與慾望的狀況下,輕易地因為缺點、小小的忽略,或是突然找不到共通點而瓦解。這也或許為什麼很多人特別懷念高中時的友誼,但大學以後的友誼總是有一種輕飄飄好像很能深刻起來的感覺了。因為兩個時間建立友誼的方式截然不同,而可以承受的,可以維繫的方式也差異很大,現在人生當下的友情我們時而主動,也只想要找到那些能滿足我們需求的人,但求學期間的友誼時常有一種不得不,但卻萌生革命情感的過程,雖然現在當下的友誼讓我們有一種快速蹦生的美感,但也時常因為突然間發現對方怎麼會是這種人,而瞬間瓦解友情。
既然友情是可以用不同方式建立的,也代表我們也可能用不同方式來看待當下的友情。友情或許可以簡單用一種感覺來看,也就是在一起的感覺,當我們要追求在一起的感覺時,友誼就是一種相聚的氛圍;但友情也可以用一種功能面向的方式來看,你可能在尋找某種能幫你做點什麼的人作為朋友,能幫你出去的時候拍照,能幫你分析人生方向,也或許能幫你打發無聊的時間等等,這也是一種看待友情的方法;當然也有所謂那種超越現有能呈現的事物,那種所謂認同對方的存在的友誼,也就是即便我知道對方諸多缺點,以及跟自己有多不合,但我還是覺得對方的存在在我生命中代表某種意義的友情,而這種友情或許也是當我在看待人生尋求幸福時的重要根基。
有些人或許只想要那種「認同對方的存在」的友情,但有些人或許覺得有在一起的感覺就好了,不知道怎麼了,或許你可以感受到,雖然現在大家聯繫比較方便,但因為太多時候我們只能求這種『在一起』的感覺就好,我們也很難輕易地包容任何對方出現的缺點,因為實在沒有什麼能共同回憶的基礎存在,而時常在友誼的斷裂與開端中來回奔跑,而也或許時常感嘆「做朋友很難」,或是「我也沒什麼朋友」,總因為這些只有『感覺』的友誼實在很難在自己的人生中形成某種強烈認同,進而把它視為人生故事中的幸福根源。
----
by pinsoul +
(photo: Cody Cobb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