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有一件事情不是很在行,但我們可能不會承認,那就是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很難客觀的推理,或是理性地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研究都發現,我們有一種普遍地尋求意義或是事物規律的衝動。而我們想要在人事物中找到一個依循的法則,是我們普遍想要做的事情,因為我們才能夠為自己在生活中找到方向,或控制它、或預測它。
但,事情當然沒有那麼美好,我們的生活中會出現很多看似隨機的事件,有時候或說大多數時候我們無法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當然無法解釋是常態,但我們還是會很急得去解釋。每當突發事件出現時,我們會提出自己總是使用的解釋方式或故事,來符合我們心中一致簡單的想法。這是我們直覺的內心,我們想要把世界簡化成看似可以預測,跟自己想法一致的狀態。因為一致的狀態讓我們感覺比較舒服。
人性中尋求一致性法則,或是事物的固定型態的傾象,往往有一個後遺症,就是我們會在生活中產生描述事物的偏誤,我們時常會忽略事物的獨特性,與隨機性,以及一切可能的脈絡(每件事情都有其發生的條件、背景與情境)。
最常提到的心理現象就是賭徒謬誤,當我們丟硬幣五次都是頭朝上時,我們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認為下一次應該會輪到字那一面的吧!但事實上每一次的投擲硬幣都是獨立的事件,所以機率都一樣,一半一半,每有哪一次出現的多,所以下一次就應該平衡出現的道理。但我們依然會想要把事情的連續歸咎於一起,想想看是不是彼此都有關聯,這是我們的直覺,我們想要整理每一次隨機出現的事情,整理出一個道理,讓我們可以說服自己。
心理學家會把這種尋找事情原因的解釋行為稱為 歸因。歸因理論在談我們如何為自己回答“為什麼”的問題,我們會問自己為什麼喜歡的人離開了,為什麼學校總是發生一些事情、工作為什麼不順,許許多多的事情超乎我們想像,我們試著尋找因果關係,但有時候因果關係的脆弱可能超乎我們想像。但當我們想不同因果關係為何時,我們也會時常編造事實去讓事情變得合理,而歸因讓我們找到理由,找到那些影響自己影響別人的理由。
大多數時候我們嘗試的歸因不會是公正的,常常有所偏誤,常常是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向,所以事情我們找到了看似合理的解釋,但總是在下一次想要預測時失敗,因為我們忽略了除了本身的先天條件、後天的努力外,還有很多無形隨機的因素牽動著我們所見所聞的現象,而也因為所見所聞的落差,你的解釋,跟我們解釋會如此的不同,這也是歸因的偏誤為什麼時常存在,也時常影響著我們彼此互動間的衝突。
發現這樣的偏誤,最主要的目的是我們希望也能克服它,甚至透過認識這樣的偏誤,療癒我們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既然我們如何描繪自己的世界,牽動著我們的心情、想法與行為,那說一個好的故事,也能讓偏見轉變成動力推動自己去往更佳的方向邁進。當我們找到更好的故事時,我們可以更瞭解自己的故事,更能預期自己的行為,更能在那些隨機發生的事情中,找到自己依循的方法,為什麼我會分手、為什麼我會工作失敗、為什麼我會總是不健康、為什麼我會如何懷疑自己等等。我們無法消除偏見,但我們可以把自己這種說故事的傾向轉化成另外一種帶有療癒性的偏見,我們可以重新形塑自己的記憶,使用帶有建設性的觀點,我們的預測可以站在有建設性實用的狀態之中,而非因為這種描繪事物的偏見,總是想要尋求控制而產生的歸因,讓自己限縮生活,產生自我懷疑的狀態。
想想看我那種總是覺得自己好像找到解釋方案,但其實是偏見的情節。當我們能夠發現這件事情,然後從理解這件事重新找到平衡描繪的方法,那生活可以更自在安適的。
------
by pinsoul +
(photo: Daniele Papuli'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