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星期六,自已參加了一場講座,這是:陌語症 江孟芝 2016個人展覽的系列活動。講座的內容看似對於正在尋找生活目標的人,有十足的啟發性,因為當你覺得有些迷茫的時候,藝術家江孟芝的故事,有許多關於如何回頭尋找自己內心最核心的渴望是什麼的過程。當然她用 “做自己” 作為一個說法,來描繪他出國留學回頭尋找自己原發性創作的可能,也不難了解到她的嘗試雖然過程辛苦,但卻也帶給她在未來生活中持續努力的能量。
當然如果只用 “做自己” 來說明這一切的過程,或許有點讓聽者過分簡化了她這麼多年來的生命經驗。但在:陌語症 的創作之中,這份已經獲得許多肯定的作品中,就如同她自己描述的,當她到了美國後,她如何在文化衝擊之下,不斷地學習融入學習語言單字,然後她再如何把這些一切是如此辛苦、難受的適應過程中,透過一點一點的紀錄與累積,最終透過她想使用的手段(程式語言的運算)最終呈現一幅幅有關於她視覺圖像。如她本人說的“她把那些痛苦難熬的生活,轉化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像”。(這一系列的作品是透過她每天記錄的單字做為資料庫,透過設定好的演算法在電腦上繪製出多幅視覺化的圖像,所以每一幅畫都濃縮了他所學習到23358的單字的各式各樣關聯性。)
江孟芝 的官方網站: http://mengchih.com
:陌語症 如宇宙星塵般美麗圖樣。
所以說把自己的生活想辦法用自己想用的形式表現出來,本質上確實就是“做自己”,因為自己的創作是全然地關乎於自己的經驗、自己創作的目的是全然地為了自己的生活、而自己創作出來的圖像也全然是自己喜愛的樣貌。當然有趣的是,即便是一個很“做自己”的創作,也因為創作過程是特別的嘗試、被授予“非自己”個體的肯定,而這也讓“做自己”不是只是自己的事情,也十足可以啟發到許多“非自己”群體的人。
對我來說,那些超乎自己的啟發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常常是轉化這件事情,而到底什麼是轉化,其實就如同字面上所呈現的,把某件事情原始的樣貌,變成另外一件看似不相關的事情,而這個轉變往往已經超乎原本我們所經驗的,在別人的眼界裡或許也很難想像與原始樣貌的關聯,甚至已經產生了另外一層更特殊的詮釋與說明。我們如果可以把某種很個人的事情,轉換成某種具有美感的型態,就像你把某段很痛苦的經驗,透過多年的咀嚼後轉變成內心具有啟發性的記憶時,轉化帶給我們的力量遠超乎我們想像,因為能夠轉變,所以有些事情就被賦予的希望,有些痛苦就被賦予了得以存在不需抹滅的價值,而有些經驗也因為這樣的轉化,成為了生命中重要且能證明自己的圖騰。
但光光看到轉化這件事情,或許具有啟發性,但讓轉化得以發生,也相對很困難的部分,在於轉化往往需要專注與耕耘。而投入自己的專注力,不是用幾分幾秒來算的,那種專注是一種要被別人認可為忠誠的專注,專注地投入就是耕耘,你對著某件事情持續地投入心力、照顧、修正與蛻變。這講得很容易,但光是你要迎接轉變到來的時間,或是持續耕耘不一定能夠遇見轉變真的可以發生的狀態,這些內心的預期就讓很多人很難專注在這些一切有關自己內心與生活的事物上。
你或許有一段痛苦的回憶、你除了抹去這段記憶外,你或許會想要將這段回憶轉變成有建設性甚至正面的記憶,就如許多人能做到的一樣。但事實上專注的耕耘才是轉化的條件,我們可能是透過持續的紀錄,才能發現自己真實的性格、我們也可能是透過持續的練習、才能知道自己真實能學會的事情是什麼、我們也可能是透過不斷的投入,才會發現自己原來自己的精神力可以延展到如此。
有時候精神更勝於形式,我們或許一直在持續尋找轉化的可能,每當我們面對無聊時、每當我們面對缺乏意義時、每當我們面對不知所措時、每當我們每一個想要放棄與退縮的時刻時,我們都期待著自己能有轉化的機會,我們會不會換了一種態度世界就不一樣了。確實換了一個態度世界就不一樣了,但轉換一個態度、轉換一個想法、轉化一個型態,就如同創作一樣,我們需要專注的投入,辛勤的耕耘,等待轉變的條件發生,不為了什麼別的,或許可以只為了讓自己可以 “做到自己”,跟隨自己的內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當你想要有轉變的念頭時,你也需要告訴自己你要擁抱更專注的生活、更辛勤的生活、更願意耕耘的生活。
------
by 臨床心理師 麥志綱
(photo: Meng Chih Chiang'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