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我們會不會抱怨的太多了呢?

我們都知道有些人總是會抱怨來抱怨去的。而這種人甚至可能就是你本人。

如何分辨自己是否已經抱怨太多

如果你抱怨的太多,你的朋友與家人都可能已經跟你講過這個狀況了。但如果你還不是很確定,我們依然有一些徵兆來辨別這件事情:

  1. 每一件事情看起來都不夠好。
  2. 你總是期望最糟的,或是總是覺得事情會讓自己失望。
  3. 你對那些別人覺得有趣的事情,總是看起來有些麻痺。

當然不是所有的抱怨都長得一樣。

抱怨可以分為三大類:(1) 主動有效的抱怨, (2) 發洩型的抱怨 與(3)慢性又無效的抱怨 。

主動有效的抱怨

主動有效的抱怨通常針對某一件特殊的事情、情境、與服務,而這些事情沒有符合我們的預期。沒有被滿足的人,也就是抱怨的人,常常抱怨是針對那些他認為該負責任的人。而主動的抱怨者通常也具備某種程度的果決、自尊與自信,他們會有效地去尋求自己想要的或要求自己想要的。

發洩型的抱怨

發洩就是發洩,通常發洩都是在表達強烈的情緒,然後釋放自己因為面對情緒而感受到的壓力。這些發洩通常有正向與負向的影響。當一般我們發現自己挫折的狀態時,我們也會群聚一群相似心態的人,而相同心態的人或許會透過交流找到可以改善的方式。因此如果能夠透過發洩而移除自己的擔憂,也能讓我們避免陷入挫責與憤怒。但如果長時間的發洩,卻沒辨法做出行動改變的話,我們也或陷入其中而無法自拔。

無效的抱怨

無效的抱怨與其他抱怨不同,無效抱怨的目標通常是一些我們自己無法控制與改變的情境。然而透過抱怨,個人或許會覺得自己稍佳能控制一些事情,但這是錯誤的感覺,事實上我們還是無法掌握某些事情。

一個無效的抱怨者,常常是那種看到半杯水只看到空了一半的人,他總是想要預防自己失望。他們的抱怨總是想要改變情境,但卻常常創造某種心理狀態,因為想要控管自己的失望,所以把生活中的預期都調得很低。舉例來說,演員如果總是無法把劇本背好,他就會抱怨說觀眾對他表演的評論總是不公平。

一個無效的抱怨者如何導致自我毀滅

無效的抱怨者,當自己陷入某種抱怨時,常常會把事情不符合自已需求這件事情,當成必然的事情。而當我們這樣相信時,通常也會無意識地自我挫敗或挫折了起來。所以也因為我們無法體認到這些事情,我們也會把自己搞得很防衛。舉例來說,我們可能會因此表現得很小孩子氣,然後總是在抱怨,提出不合現實的要求,或是選擇一些不恰當的時機去抱怨。當我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時候,我們那個相信自己總是無法被滿足的信念也會更被強化。

換個例子來說,有個人想要提升薪水,因為他有時候太焦慮,也期望這件事情老闆一定會拒絕他,所以他跟老闆開會時,竟然表現地像個小孩子一樣苦苦哀求。而不是詳細地描述什麼樣的理由,讓自己可以提升薪水,他跟自己的老闆說:“大家都知道你賺很多啊”,當然最後他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升薪。

我們長期慢性的抱怨會帶給我們什麼呢?

長期慢性的抱怨者,在每種情境之中都可以發現錯誤。最終這樣的心態會讓生活中的樂趣消失。慢性的抱怨也會影響情緒狀態,會讓我們一直處於負面情緒狀態。所以慢性的抱怨者會陷入一種知覺上的惡性循環,認為自己總是在尋找錯誤、然後感覺到很負面,最後因為無法面對接下來的狀況,而無法打開心胸。最終,我們感受歡樂的能力就大打折扣。

面對自己的抱怨該如何做呢?

問問自己下列的問題,當面對自己的抱怨記得站穩腳步:

  1. 是否自己的抱怨是針對特定的事情,很具體,還是很模糊很廣泛呢?如果是模糊廣泛的抱怨,通常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沒有解答的,就像天氣變化一樣。
  2. 你的抱怨總是相同的事情一再一再的抱怨嗎?你的抱怨或許只是想要別人同理自己或是用一種間接的方式尋求幫助而已。
  3. 你會害怕自己沒辦法專注地面對負面的情境嗎,你是否總是無法面對太多的失望嗎?我們或許會逃避自己去面對負面事件,但同樣的也會阻止自己面對正面的生活經驗。

我們都會抱怨。然而,如果你覺得自己抱怨的太多,然後已經無處不抱怨了,或許你需要跟別人好好的討論一下或聊一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試著探索一下自己的抱怨,是否有幫助自己調整心情或面對困境,做出行動,如果沒有試著想想接下來還可以如何調整,有時候我們也需要適時接納那些無法調整的事情。

———————

pinsoul + 編譯

(photo:  Edoardo Tresold's work)

參考資料: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contemporary-psychoanalysis-in-action/201508/do-i-complain-too-much

情緒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悲傷的價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