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悲傷的價值....

我們都想要逃避悲傷,而這幾乎是我們的本能。從非常年輕的時候,我們就會試著逃避悲傷的心情。而當我們成人以後,我們也會想要影響自己的小孩與寶寶,告訴他們:“別傷心,你沒事的!,別哭了”。就算我們不是很有意的,我們都不斷嘗試傳遞這樣的訊息給對方,悲傷是不好的,應該要避免。但,研究卻發現不一樣的面貌,因為悲傷可能是一種重要的適應性情緒,會為我們帶來好處。不過,回頭來看,為什麼我們如此害怕悲傷呢?

當然悲傷有時候會跟憂鬱混淆在一起。悲傷不像憂鬱,悲傷是我們生命中自然地一部份,常常跟生命中的一些痛苦經驗與失落有關,有些也與生命中的意義時刻或是重要價值的時刻有關。憂鬱則不一樣,憂鬱常常導因於我們難以解釋的原因,可能也會導致一些不健康、無法適應的反應結果,我們常常也是想要對抗這樣的反應,或是完全陷入這樣的狀態。當我們陷入憂鬱的狀態時,我們時常在情緒上感到麻痺、與死氣沈沈。我們可能也會感到丟臉、自我責難、恨自己,也因為這些心情而干擾到我們表現健康建設性的行為,讓我們需去能量與活力。但悲傷則往往不太一樣,悲傷有時候像一種覺醒。

悲傷是一種覺醒?!

悲傷是我們生命中的情緒,可以提醒我們到底我們內心在意的是什麼,什麼對我們生命是特別有意義的。心理學家Robert Firestone曾經指出:“當我們感受到悲傷,我們會以它為中心”。廣泛來說,當我們發覺自己的情緒,讓我們能用健康與安全的方式去感受它,我們會感覺到更扎實,更認識自己,甚至更有彈性。相反的,如果我們總是想要壓抑情緒,反而會讓我們真的陷入憂鬱。所以,當我們想要消除自己的悲傷時,我們到底在逃避什麼呢?

綜觀我們的人生,我們常常面對一些痛苦的現實狀況,這些痛苦可能來自於我們的人際關係、被別人拒絕、挫責,或是那些無意間的傷害。我們面對這些因為存在議題、失落、疾病、退化與死亡等等所帶來的痛苦。另一方面,我們也積存著許多過去的痛苦,這些難過的經驗曾為隱藏在腦中的記憶,那些過去我們無法搞清楚的經驗。在我們小時候,我們依靠別人才能生存,才能讓事情達成,而生氣或是不理不睬的父母,讓我們感到害怕與受到威脅。而這些早期的經驗,我們那些過去無法言喻的痛苦與恐懼,都可能透過悲傷伴隨著我們終生。

大多數的我們,在某些程度上,都害怕自己陷入悲傷,而無法自拔。這樣的恐懼導致我們總想辦法斬斷自己的情緒。當我們在小時候,我們會發展出與多心理防衛機制,去適應這些痛苦的情境,讓我們覺得生活或許會比較好受一點。而常常,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自己的痛苦,但事實上,最終我們依然受到傷害,那些我們關心的事情依然也受傷了。這些方法可能在某些人生時刻是能幫助我們適應的,但往往到了之後反而成為限縮我們成人生活的來源。舉例來說,我們也許會去避免自己告別人太近,或是無法去追尋有意義的生活目標,因為我們總想要保護自己。我們也許或因此成癮於某些物質,讓這些東西來麻痺自己的痛苦,但這些行為最終都會帶來傷害。我們也許或投入一些活動,像是讓自己很忙碌,一天到晚在工作等,但最後這些行為只會讓我們更沒有時間去與別人相處,而無法真正地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歡樂。而這些我們總想要逃避情緒的動力,總是把我們推向生活的另一端去,讓我們失去追求更好人生的機會。

悲傷的價值,在於它是我們生活中真實的面貌

在治療中,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躺下來,讓自己的心情自然流露。有時候,我們從呼吸開始,簡單地閉上眼睛聽聽周遭聲音開始。但有時候我們也會直接地講出自己的挫責與焦慮,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情。而在大多時候,我們面對自己深層與原始的情緒,我們會發現這些心情都源自於我們生命的早些時刻。這些心情都來自於我們的記憶,過往事件的影像片段。有時候這些情緒可能會很快速地浮上表面,當如果我們可以勇敢地去面對這些過往情緒,我們才能發現我們在生活中有多努力去逃避這些情緒與心情。

真實的情況是,我們無法只麻痺自己痛苦,而不同時麻痺自己的快樂。我們的感受情緒的能力是遺傳下來的。情緒讓我們知道一些訊息,可以幫助我們生存與追求事務。當我們壓抑負面情緒,我們就無法接觸到其他適應性的情緒,類似愛、熱情、溫暖、或是渴望,而壓抑只帶來死氣沈沈的生活。當我們能感受自己的心情,我們的生活才擁有意義、質感、深度、與目的。作家Antoine de Saint-Exupery說到:“悲傷是一種證明我們活著的律動”。當我們逃避心情,我們就失去了接觸自己真實自我的機會。當我們能感受自己的情緒,我們的生活就能獲得更多價值。當我們關心的越多,我們就渴望的越多,我們愛的越多,我們成長的越多,受到啟發的越多。當我們能更全面地去感受自己的生活,我們也能越快樂,當然我們也會感受到越多的悲傷。這些都是一體的,但也因為同時感受到了,我們的經驗才具備了真實的意義。

當然,我們常常誤用自己的負面情緒,讓我們自己佇足在自以為是的受害狀態之中。我們時常想要掩蓋或是戲劇化自己的情緒,而非真實地感受它。我們也會想要強化或是反芻自己的悲傷,讓自己陷入自憐自艾的狀態中,而這樣同樣是缺乏建設性與適應不良的。當我們讓自己去感受更多真實的悲傷時,情緒反而成為一種波浪,他會有起也有落,他會洗禮我們,但最終也會消散。雖然不是所有痛苦都會隨著時間過去與被遺忘,但我們只要學習去感受這些起起伏伏,我們就能持續地活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才能感受到更多生命力,真實與平衡。

如果我們選擇去感受自己的情緒,讓這些情緒與我們同行,我們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通往更有目標的生活。我們可以學會去接受自己最真實,最純正的心情,因為我們與自己可以連上線,知道自己愛的是什麼,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

pinsoul + 編譯

(photo:  Črtomir Just's work)

參考資料: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compassion-matters/201507/the-value-sadness

我們會不會抱怨的太多了呢?

我們要如何面對自己的缺乏安全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