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當別人跟你說,“你看起來不像是個會憂鬱的人耶!”,會是什麼感覺呢?

真實是,我們無法只透過外表就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一且都需要靠分享與積極的理解。

以下是Marisa Lancione所撰寫的真實感受:

當你想到某些人可能有心理疾病,什麼樣的畫面會浮現腦海中呢?他是感覺很幹練、很有型呢?還是看起來不修邊幅、很髒呢?

我們的外觀,常常給別人有關自己健康狀況的印象,當然也常常造成大家對於心理疾病的誤解,大家會誤以為心理疾病的人都髒亂不堪的。

我記得我第一次去看諮商師,是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那時候我被室友發現自己在手臂上劃了許多傷痕。我承認自己有自殺的想法,而我的好朋友也因此被我嚇到了,當時我並不清楚這一切,我當時經歷了一陣憂鬱期。

當時我甚至不知道憂鬱是什麼狀態,我才18歲,到離家很遠的大學唸書,當時是充滿樂趣的,我也享受參與許多活動,但這一切卻消失殆盡。我開始恨這裡的每個人,我不了解為什麼大家可以玩的這麼多這麼盡興。我搞不懂為什麼自己的室友這麼髒。我也無法跟上課程的閱讀進度,自己的遠距離關係也讓我很困擾,果不其然地,我感覺到很憂鬱。有些人可以面對這些生活壓力,有些人也可以從中調試,但我所學到的是,在我經歷的10年的心理疾病後,我依然不太能好好地應付壓力。壓力會加劇我自己的狀況,干擾我的睡眠,很快地我就無法入睡了,而我也很清楚自己的心理健康很快地就走下坡了。

所以我的好朋友,很聰明地逼我去大學的諮商中心,預約了緊急的會談。

奇怪的是,我記得很清楚自己那天穿什麼,我穿牛仔褲加上一件粉紅色的毛衣,配上一件淡紅色的內裡。而那天之前我從來沒有看過諮商師,但我卻因為他指出自己的穿著而感到震驚。

“噢,你今天打扮的不錯,你看起來不想很有困擾的樣子。”

噢!不好意思,難道我需要穿的很邋遢,蓬鬆的頭髮充滿異味嗎?難道這就是我們認為心理疾病的人該有的樣子嗎?那我應該看起來像什麼樣子?

當然這不止一次發生在我身上。

許多年以後,我比較熟悉了心理健康的照顧系統,看過了很多不同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我也被診斷成燥鬱症(雙極性情感疾患),經驗了其他次憂鬱期,也同時必須面對嚴重的恐慌發作。有一次,我到雜貨店幫媽媽跑腿買餐巾紙,只因為有太多選擇,我的心跳開始加速,我開始無法呼吸,走道就在旁邊,店裡的聲音突然充斥著刺耳的聲響,然後光線也變得太亮,後來我不記得我到底有沒有買紙巾,還是我就直接跑出商店了。後來我也失去了在餐廳裡點餐選擇的能力,只要我到餐廳吃飯,我一定讓我現在的先生幫我點餐。

我受到焦慮的影響而無法工作,許多次的憂鬱與自殺念頭回頭出現,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自己送進去醫院。當我跟精神科醫師提到這些狀況時,他卻跟我說“你看起來不像有焦慮的問題。”

那我這時候又該看起來像什麼呢?當下焦慮已經消失了,還是我應該哭出來嗎?還是很喘的樣子?還是呼吸困難的樣子呢?是否我應該像在商店裡一樣呢?我曾經很嚴重的憂鬱過,但我並不會停在恐慌發作的中間。簡單的幾個字,醫師就屏除了我的問題,只基於我這個時候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他讓我感覺很差,也讓我感覺自己好像是假裝有很嚴重的焦慮。好像去醫院是我們這些人為了找樂子而去的。

多年以後,我體認到,我開始可以用衣服和化妝來保護自己,免得被醫師或是社會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自己。當我在嚴重的憂鬱時或是面對嚴重的焦慮時,我會確保自己的臉有化好妝,別讓其他人真的知道我的心情狀態是什麼。

也許是我做的太好,當我想要尋求幫助時,以至於醫師都不相信我。這一切就好像他們期望透過一眼就能從我的頭發現:“這個人正在經歷燥鬱症的憂鬱期,他正有嚴重的恐慌發作”一般,或是他們預期我會以沒洗澡,蓬頭垢面的狀態現身,才是心理疾病的樣子。但只是,這並不是我。

每一天我們都假設自己可以透過別人的穿著就了解對方。但一般人,特別是醫師,一定要知道,真的沒有所謂的專屬心理疾病的“外貌”。每個人都可能在人生中的某一時刻,面對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疾患、邊緣型人格疾患、其他諸如此類的心理疾病。別因為我看起來不像有困難的人,就認為我不會有心理疾病的困擾。

———————

pinsoul +  編譯

(photo: Rui Veiga‘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themighty.com/2015/05/when-people-tell-me-i-dont-look-like-i-have-mental-illnesses/

我們都可以克服內心的恐懼,只是需要花點時間練習而已!

我們不想要結婚、或有小孩,是因為我們物欲太強了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