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是一種我們駕馭自己衝動或欲望的能力(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一種心理學專有名詞,指的是我們克制衝動行為,維持長程目標行動的內在歷程,指的是我們在行為上的表現,而之所以為能力,因為有些人在這方面表現得比較好,有些人則是稍弱。自我控制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控制自己想法、心情之類的概念,這裡需要有所差別。),讓我們可以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如、減重、戒煙、保持冷靜等等)。自我控制的“成功”則是我們保持在個人長程的目標,而自我控制的“失敗”則是我們只想透過短程目標就解決問題。
因為不開心,只好用“分神”讓自己舒服一點
負面的情緒往往很容易促成自我控制的失敗。舉例來說,憂鬱的人渴望一些特定的東西,可以帶給自己立即的滿足,拖延或逃避其他需要我們努力付出的活動。負面情緒的狀態便容易讓我們許多成癮的行為給激發出來(如、在長時間減重後卻突然大吃大喝、酒癮等等狀況)。
當我們面臨憂鬱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把自己想得很沒用,很沒價值。當我們感覺到無用的時候,我們便不太在意自己的健康福祉了,也不再去磨練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是任何隨心所欲的活動帶來給自己潛在的傷害(例如喝酒)。這些活動(如、使用藥物、大吃大喝等等)可以痲痹我們自己的感覺,讓我們從負面的情感狀態中分神出來。
憂鬱與想不通的心境,總是動搖我們的長程目標
當一個人受到憂鬱的影響,常常會反覆思考自己的想法或心情,固著在自己的負面心情之中。他們可能表現得沒有能力去抑制或是脫離那些關注在自我上的思考,而因為一直響所以讓個人會有更強烈的動機做一些逃避的行為,例如大吃大喝、把自己灌醉之類的。了結自己生命的念頭也可能反映了自己渴望逃避一切的心境。那種想要逃離的欲望,常常跟自己看待自己是無助、沒能力的,息息相關。
負面的情感狀態,常常啟動我們大吃的狀況,而大吃大喝後我們會感受到負面情感狀態的減少。而過重的人常常會報告出焦慮或是憂鬱的心情,而這也成為了驅動自己“吃過頭”的關鍵來源。過重的人往往會用過度的飲食來減少自己的負面情緒,包含無聊、壓力、焦慮、孤單等等。而透過吃能夠減輕焦慮的機制,跟我們生理系統有關,當吃的時候血清素會上升,減緩了吃所帶來的不適感,然後我們也會錯誤覺察餓的訊號。有時我們無法區分饑餓與焦慮之間的差異,因為過重的人學會用吃來反應焦慮狀態,就如何餓的時候一樣。當我們吃入高的脂肪與碳水化合物後,這些安撫我們自己的食物,確實減緩了壓力的反應。而喝甜的飲料確實會快速地使我們在面對壓力時冷靜下來。
相同的,喝酒的行為常常也伴隨著,我們預期喝酒可以帶來更好心情的心境。一般人不會一大早起來,然後告訴自己:“今天,我要成為一個喝酒成癮的人”。我們或許會感到憂鬱或是空虛。我們時常也會喝點酒,來緩和自己的痛苦,因為我們學會喝酒可能帶來這樣的好處。然而當任何一次的空虛過去後,我們只會注意到過度飲酒所帶來的負面後果。那種負面的心情,就會隨著意識到喝太多的酒所帶來的後果,回頭再來找我們,這就是典型的惡性循環的開端。
人與人之間的挫折,也是個點
當我們在社交上被別人拒絕時,往往也會使得我們的自我控制變差。神經科學家 Naomi Eisenberger(2004),在研究中發現我們感受到生理疼痛的腦部區域,其實跟被社交拒絕時產生感受而活化的腦區相同,顯然生理的痛跟人際間的痛在腦中的反應是很類似的。相反的,當正向的社交關係持續進行,會活化我們鍛鍊自己自我控制的動機。當你的大腦知道你是安全的,你跟某些信任的人在一起時,我們的大腦很自然地就不會去浪費寶貴的資源去處理那些壓力源。
總結來說,情緒的困擾,會導致行為轉向一些立即能改善心情的決定,我們會做出一些我們可能會事後後悔的不好抉擇。事實上,壓力並不一定是什麼問題,而是我們因為壓力所觸發的因應壓力方式往往成為問題,例如我們利用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瘋狂血拼之類的。衝動的行為,就像我們把錢丟在短暫可以消除負面情緒的資源上,但最後卻付出代價,犧牲了長遠的目標,而長時間來看這些負面的情感狀態依然會維持。如果要打破這種負面情感與反覆思考的循環,或許每個人在先認識自己的狀況後,要開始鼓勵自己投入更積極的問題解決嘗試,重新評估自己的處境、開始練習一些有助於我們自己的練習與活動(例如正念練習、自我觀察練習、自我探索等等)
—————————
pinsoul + 編譯
(photo: 2014 Tim Hortons Brier curling championships in Kamloops, British Columbia in this March 8, 2014. Photo and caption by Ben Nelms)
資料來源: Shahram Heshmat Ph.D.’s Science of Choice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