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ish photographer Paul Thompson's work
在各式各樣的關係之中,被動攻擊的行為(對方常常出於內心的不同意、不認同或不滿,用隱晦或是間接的方式表達讓別人不舒服的行為,例如不好的態度、愛理不理的行為等等;參考文章)是常常出現的,而且是常常用來避免直接地跟別人發生立即衝突的方法;但長遠來看,這樣的互動可能反而比直接的攻擊行為帶來更大的殺傷力。但如果我們能夠在跟別人互動時,保持堅定自信的溝通,我們也會比較有效地去處理這些常常出現的被動攻擊行為,下面我們將談談四個策略讓我們在這些行為下能保持溝通:
1. 我們需要辨認出這些行為出現的警訊
被動攻擊有時候是對方有意識地想要隱藏自己內心生氣不滿的心情(Long, Long & Whitson, 2009)。這種有所隱藏包裝的敵意,事實上都是希望透過自己的行為,看看可不可以從對方身上討回來一些什麼,但別人又沒發現他其實在生氣。但當我們可以迅速遞發現這些被動攻擊的行為後,了解到對方隱藏的憤怒生氣,我們就可以先跳脫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惡性循環,有些常見的行為我們必須留意,包括:
- 拖延,拖拖拉拉,愛做不做的
- 一些想要違反常理或是既定標準的行為,例如遲到、刻意沒做到要求之類的
- 假裝沒聽到、聽懂、或是記得、看見別人的請求
- 沈默、沒有反應
- 生悶氣,想離開,跑走之類的
- 開始在背後八卦、說三道四
2. 拒絕跟對方繼續用這種模式互動
被動攻擊的成年人,是很懂得如何讓別人被他隱藏的憤怒給影響。如果你能夠有技巧地在當面就能發現這些被動攻擊行為,你就可以選擇在內心提醒自己,別人彼此的互動掉入雙輸的局面。當你感覺到對方這些破壞性的互動方式開始出現時,先控管調節自己的情緒,你可以試試看在心中跟自己說:
- “他開始又用這種方式了,我不會再跟他用這種模式互動。”
- “我不會兇回去,(或用同樣的方式弄回去,或是變得也尖酸刻薄),因為這些行為只會讓彼此的衝突越來越多。”
3. 指出不自知的情緒反應(生氣)
被動攻擊的人花很多時間避免自己的情緒直接表達出來,也避免公開承認自己的不爽與憤怒。而最好面對並改變這些互動模式的方式,就是我們願意指出對方的憤怒、不爽、生氣與不安,當在這些行為出現的情境時。當然每個人的生氣,我們都應該透過事實來確認,然後用不俱評判的方式來了解,例如我們會說:“我感覺到的是,你好像因為是對我很不滿,才會做這樣的決定”,有時候單純地點出對方的情緒,影響也會很多。
4. 預期對方會否認,但也接納這些否認
你的目標或許是想要把那些隱藏掩蓋、不願表露的怒氣,公開透明。但你必須預期,當你開始如此做時,對方一定會開始否認自己內心的憤怒與生氣。
如果對方如此,你應該在口語接受這些防衛的態度,或許你可以回應:“ok! 我只是有這樣的想法而已,想認你知道而已。”。我們不需要跟對方辯駁或是糾正對方對於自己的否認,有時候不需要很快遞就想要進一步地去討論清楚,留點時間與空間給對方想想看,他是不是有覺察到自己的行為背後原來有這些心情與感受在。
這些做法的目的,並不是要我們去證明或是預設對方就是在生氣的立場,而是希望透過簡單地分享我們覺察到對方心中的怒氣、不滿或是不安,然後傳遞給對方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就是被動攻擊的行為不應該持續,而我們之間的關係也需要改變調整。
—————————————
pinsoul + 編譯
參考資料來源>>>www.signewhits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