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photographe Tim Wu's work
我們常常過度使用 “被動攻擊”( passive aggressive)這個詞。真正的被動攻擊行為其實是一種因應機制,是我們用來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情時所展現的憤怒,特別常出現在當我們感覺到無能為力時。你或許會發現有些伴侶、家庭成員、同事或是朋友,當他們面對衝突時都是“被動攻擊”的人,但你也可能不經想問自己,是否自己也是會展現類似行為的人呢?
有時候,許多人的憤怒生氣都用被動攻擊的方式表現,而他們自己也沒有體認到這其實是自己有關生氣情緒的議題。所以我們常常是被動攻擊的人,但卻又毫不自知。所以我們每個人或許都需要了解看看自己是不是被動攻擊的人,我們應該如何去發現自己的生氣風格是不是被動攻擊的呢?如果是,我們又該怎麼做去改變調整?
如果你是一個被動攻擊的人,你應該是“逃避”的大師。你或許會常常表現的順從迎合別人,你或許會不太敢給別人直接的答案,你有時候也會保留某些訊息,甚至說謊。會這麼做,不是因為我們是壞人或是天生就愛說謊,而是因為我們可能小時候就被訓練的表達與展現生氣是錯誤的,而生氣應該是被我們壓抑的。所以被動攻擊的人也往往會有一些成癮的問題,例如對食物、酒精、藥物、甚至科技產品等等,因為把自己投入這些事物中,可能比面對自己生氣的情緒、面對那些讓自己不爽怨恨的情境與人來得容易得多了!
下面是一些我們會用來隱藏自己憤怒、不爽與生氣的策略:
- 譏諷挖苦,尖酸刻薄
- 不信任別人
- 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 生悶氣、噘嘴臭臉、或是掉頭走人
- 對跟別人親密有所保留
- 耍小手段、玩陰的、一些陰謀的行為
如果你懷疑自己可能在表現生氣上,是用被動攻擊的方式(類似上面的方式),第一件事情我們應該學會的就是,應該如何用健康的方式去辨認,生氣感覺起來是什麼!當然這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如果你過去的生活,往往都把自己生氣的心情隱藏起來,嘗試掩蓋自己的憤怒不安,那麼要知道真實的生氣有時候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難。我們需要記住一點,我們衝動的感覺,往往都在有所行為反應之前,所以當你可以發掘辨認出那種衝動,你就開始了解到要如何認識那些來自你內心深處的生氣與憤怒。而當你可以辨認出那些隱藏的不滿與憤怒的徵兆,你也獲得了更多能用不同方式回應的自由。
那我們應該如何辨認出自己的生氣呢?我們可能從身體、情緒、行為與心理的線索上來了解。瀏覽看看下列的列表,你或許會發現一些常見的:
- 我們的身體感到緊繃
- 我們有一種“心頭一沉”的感覺
- 有一點顫抖或不安
- 臉或脖子感到熱熱的
- 有點坐不住
- 拳頭開始緊握
- 提高音量或是改變口氣
- 感到憂鬱、暴躁或是內疚
- 感覺到焦慮
- 想要逃離現在的情境
- 你所想的或是說出來的話,都過度批判或是譏諷挖苦,尖酸刻薄
- 在腦海有幻想過如何攻擊或是報復別人
- 腦海纏繞那些讓你不爽生氣的人事物
如果你想要轉變自己不健康、被動攻擊的生氣,轉變成那種就算生氣但也可以引導自己開放對話,試圖調和衝突的狀態,你需要學習當自己生氣的時候該如何真的知道自己正在生氣:辨認出那些引發自己生氣的情境,然後那些主要飲此自己的來源。
讓我們試試看下面的練習:
- 回顧那些我們已經經歷,而可能讓自己生氣的線索(或來源)。仔細想想這些線索,就算有些線索你可能覺得有些不適用你。
- 回想看看那些讓自己生氣的情境,然後試著記住細節。在那個時候,你是怎麼知道自己生氣不爽了?當你回想當時的事件時,會重新引發任何感覺、心情或是想法嗎? 你會覺得臉很熱嗎? 會有一種不想再去想的感覺嗎?
- 寫下你可能有的反應,而這些或許就是你下次生氣憤怒的線索。
- 在內心想一想,提醒自己下次當自己在生氣時,重複前三個步驟,寫下自己生氣所產生的反應,找到讓自己生氣的線索,然後記住它們。
找到觸發自己生氣的原始線索,是我們逐步掌握自己脾氣的歷程中重要的基石。你應該在每一週的生活中,花幾分鐘觀察自己身體的狀態,觀察看看自己的想法與心情,然後不需要去評斷這些自己的狀態。這個歷程,在科學上稱為正念練習(mindfulness)。當你能夠正念觀照自己時,你就能有意圖地專注於當下,覺察到生活中的總總變化。
下一次,當你與別人深陷衝突中時,當你開始覺得脖子熱熱的,有一種想跑走的感覺,試著讓自己留在當下的狀態。脫離自己的生氣狀態,或嘗試去掩蓋,不會讓自己不去生氣或是憤怒;甚至往後會帶給你長期生活中的不安與不快樂。練習辨識出自己的生氣線索,然後用心留意,你會越來越容易知道自己是否生氣了,然後也開始有空間有意識地去用健康的方式處理這些心情與衝突。
————————
pinsoul + 編譯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mindful-anger/201411/why-you-may-be-passive-aggressive-and-not-even-realiz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