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StandAlone組織是專門關注脫離家庭,或與家庭失去連結的人的相關議題。他們與劍橋大學的調查研究在近期公佈了相關的調查,在這份調查中,參與的807位民眾,有54%的人認為與家庭疏離是他們必然的狀態,通常與自己的家庭疏離(通常是指爸媽)主要的原因是,情感上的虐待、人格與價值觀的相互衝擊、以及彼此對關係期待的落差;多數人認為自己的家庭關係無法再恢復了,他們內心都期待自己的家庭關係可以提供一種正向、無條件關懷、溫暖與情感上親近的內容,但總是事與願違,最終這些與家庭疏離的人,80%都為了讓自己獲得獨立的空間、更自由的生活而想辦法逃避與遠離自己的父母。
這雖然是一份來自英國的研究,但卻可能是我們現在社會的一種宿命,或許越來越多人正在內心經歷這種想與自身血緣切割的掙扎與痛苦。在台灣這樣的事情也是不斷的發生,但只是手段可能不會如此激烈吧了!許多人選擇與父母疏離的方式,是減少對話、逃避互動,甚至是在家庭互動中封閉自己。而這或許就是早先,來自日本NHK所攥寫,有關⎡無緣社會⎦的社會趨勢與變化,最真實的內涵之一吧!
與疏離與無緣反襯的詞彙就是羈絆。羈絆是一我們與他人聯繫中的一條明確的管道,這種管道是想像的,是一種內在的驅力,它反映的是我們內在與人連結的需求,但我們與人連結是有親疏遠近的,根據演化心理學的理論,我們與自身血親的羈絆是自然且與生俱來的。但特別的事情是,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我們的人格發展被推往個別化,獨立化的方向,對於我們的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們因為獲得現代化的生存策略,而得以存活、建構家庭、甚至成功卓越,反之也就會發展出某種強烈的控制慾望與對生命價值的判准;而反之,在現代化的社會中,適應不良與經營困難的父母,必然地也將把自身的壓力往外擴張,延伸至子女的身上,而那些因社會結構壓迫而導致的困擾與絕望,也某個程度牽扯著子女與父母的互動,子女可能渴望著自己的人生,疏離已是找到自己道路的方式。在Karyl McBride的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這本書中甚至將目標放在家庭中的母親身上,探討來自母愛的羈絆是如何牽扯與影響子女的發展,而又如何從各式各樣的期望與互動方式中使子女走向疏離家庭的人。特別在我們的社會文化環境下,母親更是家庭結構中主要維護的行動者,但母親與子女一樣,面對壓力、生活困難、角色責任與親密關係的瓶頸,都會展現情緒波動與無法自拔的固著,而這樣的羈絆反而成為疏離家庭的條件,因為在家庭關係中的孤獨,有時候不如自身處於社會中的孤獨,前者沒有自由,而後者雖孤獨但擁抱自由。
某個程度逃離家庭是社會中的心理縮影,是我們一直無法面對的心理困境,它甚至是許多人持續對社會維持敵意的根源。因為來自最深羈絆的互動,如何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干擾,那我們很自然會將這段自然發展的人際關係,作為人與人互動的索引,牽動著自己未來無數與人互動的過程。我們的不信任可能源自於此,我們的害羞可能源自於此,而我們的情緒不穩與無理要求可能也是源自於此。
那些讓我們想要脫離,在我們的生命中的無效環境長的是什麼樣子
根據辯證行為治療(DBT)中的情緒失調理論,我們的情緒失序、人際互動偏差來自於特地的社會因素,最主要就是無效(invalidate)的環境。其中包含:1. 當我們想要表達內在情緒時,不被忍受或是支持,舉例來說,當你想要表現自己的情緒時,環境可能會批評你,說沒有人跟你一樣這麼麻煩之類的。2. 我們必須要表達強烈的情緒到達一種極端,才能夠獲得別人的協助或介入;3. 當我們嘗試跟別人溝通自己的情緒時,卻慘遭羞辱或是批評;4. 別人看見你的情緒表達,卻什麼事都不做; 5. 對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卻忽略我們的情緒。在上述這些我們表達情緒的互動中,如果我們所獲得的回應,不論是批評、忽略、指責或是轉移焦點,都將導致我們的情緒沒有辦法有效地傳遞給別人自己的心境,與內心的想法,因此很自然的我們的情緒表現就會在一種無效的環境中形塑,想想看如果都你的情緒表現無法找到一個判准與規則,去達到讓對方理解的效果時,你是不是在情緒的表達上就會呈現一種混亂且不穩的印象呢?!
這些無效的情緒溝通與互動,是我們個人不穩的來源,也是我們想要脫離家庭關係的根源,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一種驅力,想要尋求能有效回應自己,給予支持的互動,而避免那些無效、不溫暖的關係。但家庭是我們形塑人際互動習慣的最初情境,當我們開始與非家庭的成員互動後,有時候習慣不一定那麼快可以修正,也因此我們會帶著家庭形塑而成的情緒表達方式與其他人互動,有時候找到能包容的人,我們或許得以在特定的關係中存留下來,但沒有,我們就將走向孤獨與更多的人際疏離。
那些無法有效同理自己的環境,到處皆是
上述那些無效的環境,最初的源頭可能是家庭,但也有可能是我們離開家庭後的社會氛圍。在家庭中,無效的互動往往來自於一些根本的原因,其中有可能是:父母本身本來就不太會教養或是與小孩子互動,而自始自終他們也都未學會如何做;其次,父母有可能是追求完美的完美主義者,過度嚴苛與標準化的期望與要求,無法現實地回應自己的子女;當然也有許多父母自己可能就必須面臨心理健康與困擾的挑戰,更別說要關心或理解別人了;而最多類型的情況則是,在我們困頓的環境下,父母必須承受龐大的生存與經濟壓力。
而這些可能是來自於父母所形塑的環境,但即便父母做得很好,我們的許多生活環境也可能依然會產生無效的支持與理解。最常見的就是我們的工作環境,在工作環境上的情緒表達可能更蘊含著溝通與傳遞資訊的內容,但無法有效給予回應的工作環境,也將讓我們失去情緒的波動與不穩;而離開工作環境,我們與人的互動便是成人世界的基礎,那些成人之間的互動,我們有可能碰到對情緒極度不敏感的人,也有可能碰到情緒高張的人,不論是哪一種,都將使我們情緒表達的原則與界線處在一種搖晃與脆弱的邊緣。
理解那些無效的氛圍,其實是為了對自己接納,對別人仁慈
疏離的社會,我們都深陷其中,而其中的理由可能源於家庭,也可能源於我們所處的成人世界。我們對別人情緒的忽略,最終也將透過別人無情的情緒波動與人際牽扯而回頭痛擊我們自己。即便聽起來許多事情是無奈的,但我們依然可以成為那個塑造有效支持自己與他人的環境維護者。根據辯證行為治療中的個案處理程序,我們要如何讓人際關係的互動中蘊含接納與包容,他們提供了明確的索引,其中包含:1. 專注地聽對方說話;2. 溫和正確地回應對方;3. 嘗試去閱讀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訊息;4. 充分理解對方情緒與困難的原因為何,詢問對方原因;5. 告訴自己,每個人說的內容都有意義、也蘊含著重要性;6. 最後,我們內心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保有真誠、與平等,我們是不是真正的想要聽對方說,想要公平的對待對方。
或許你會發現,自己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或多或少都有想要逃避家庭,遠離父母的衝動、意圖或是行為。我們回頭認識看看這些現象,你或許可以從一種心理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甚至是理解自己,我們都想要自由、自主與獨立,而過往父母的困難或是榮耀,都不該是自己生命道路上的阻礙,但自己的家庭甚至先於自己存在,我們不一定能撼動或改變一切。最終回到自己身上,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或辨識出生活中那些有效或無效支持自己的氛圍,嘗試去理解為何無效支持的理由,鼓勵自己成為環境中有效理解別人情緒,支持別人情緒的人,而這也將是我們克服無緣社會或是因羈絆而疏離,這些困境的方法。
參考文獻:Hidden Voices – Family Estrangement in Adulthood, collaboration between Stand Alone and the Centre for Family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by 臨床心理師 麥志綱
photo: Raphael Olivierˊ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