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與父母的疏離,是成長的代價嗎?

從很多父母的角度出發,有時候與成年子女相處需要非常的溫順柔和,因為不論是女兒或兒子,有時候都會看你什麼都不爽,感覺到你的每一次出現都是會惹惱他;而有些則是很願意聽你講話,對你說得很有興趣,也很願意向你學習。當子女相處間的氣氛改變時,你需要花點時間適應,因為你不再可以能夠直接說“不行”或是一些反對的話,或是其他別人感謝你的叮嚀。所以,漸漸地,你無法什麼事情都介入,你的小孩也逐漸成為成年人,好的話小孩長大後會對你以所回報,回覆你過去的愛,但有時候也不一定會如此。

大多數時候,無法避免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爭執,會隨著彼此年紀漸長而增多。很快地,青少年時期的易怒與相處挫折,就會轉變成為成年時期的憤怒與不滿。或是說,過去那些可以控管的問題,隨著時間流逝,反而舊議題或變成新的風暴,即便是好的事情都會因此而摧毀受挫。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會隨著衝突與彼此互動的落差,變得沈默,導致逐漸的疏離。

家庭中的疏離是我們人類痛苦經驗的一份子。我們從親近的家庭中誕生,沒有成人的照顧與愛,我們無法活過嬰兒時期。但這些需要別人的需求不會消失,即便我們逐漸可以靠自己去解決這樣的需求,而早期的依賴,會轉變成為情緒上的依附關係,即便成長以後,我們依然需要依賴與自己所愛的人的連結,去讓自己感受到情感上的依附。

新的研究報告發現,在這些親子之間的疏離,蘊含著痛苦的經驗,無時無刻我們都渴望來自父母的愛,而父母也渴望來自子女的回應。透過劍橋大學的研究中心,成年時期的家庭疏離成為一個主要的研究議題,而在英國許多服務針對那些與家庭脫離的成年人。超過800位成年人,分享自己與家庭疏離的經驗,以些是與整個家族疏離,有些則是與家庭中的主要成員疏離,例如父母或兄弟姐妹。在疏離發生之前,他們可能經歷一陣沈默、羞辱、因為被拒絕而感到羞愧,有些人甚至自己的家庭成員在躲避自己。在研究中發現,人們與家庭疏離,在生活中也獲得比較少的支持。對於這些疏離家庭的人,疏離所帶來的痛苦,常常會發生在自己與別的家庭相處時,特別有感覺,而生日的時候也是特別會覺得有挑戰,當一些跟家庭有關的假期時,自己內心的孤獨會持續帶給自己痛苦。

家庭間的連結,是我們情緒與心理上的基礎。但為什麼我們會想要閃避自己的這些連結呢?有些極端的例子是因為生理或性的虐待,所以產生後續疏離或脫離家庭的理由,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通常不是這樣的理由,通常大眾疏離家庭的理由,只是因為對於家庭角色與義務的期待,彼此有所落差,而對於家庭關係的表達與意義,彼此也有不同的想法。有20%的人,認為彼此的關係持續地都存在著風險,許多遇到困難的父母,則是認為自己面對著一直拒絕的小孩,小孩總是不認同自己、討厭自己或是對自己感到師失望。當兒女想要切斷與父母的關係時,通常都是因為連結彼此實在帶給自己的情緒太多的負擔了,因為與父母相處,他們必須扭曲自己的心靈,去轉變自己去做自己感到不正確的事,或是必須想盡辦法去取悅或安撫自己的父母。

研究顯示,最容易發生疏離的原因,不是因為那些無法關心別人的父母的主動疏離,而通常來自於子女間的主動疏離,而特別發生在24歲到35歲之間。疏離通常發生在子女,努力的想要獲得認同或安慰後,但卻一直無法達成,因此成年的子女開始認為疏離才是彼此關係的核心,而疏離才能夠在關係中帶來和諧,彼此不受影響,而這也是因為父母持續展現不良或錯誤的自我給子女認識。

家庭的疏離有時候是一時的,而成年子女開始想要疏離父母通常是因為,他們開始認為彼此的關係不包含痛苦、或羞辱,甚至背叛已經是不可能的。雖然疏離會帶來代價與痛苦,但有時候在一起卻犧牲了自己的生活福祉,這些狀態都會持續觸發疏離與關係的斷裂。一個破碎的家庭,也是會渴望更好的關係,關係的改善,因為就算一點點的失落,都會是永遠的傷口,一個持續開放的傷口。

當我們是一個與家庭親近成員疏離的人時,我們依然希望別人可以傾聽自己,而別人也可以把自己視為正常的,有時候與家庭疏離,就如同朋友關係的斷裂一般,是很正常的,而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都有相似的經驗。任何疏離的背後,都傳遞著複雜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而我們也必須體諒與認識這樣的複雜關係。

--------

pinsoul + 編譯

(photo:CS Design et Lateral Office.ˊ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domestic-intelligence/201512/the-stigma-family-estrangement

為什麼來自家庭的羈絆,反而會讓我們想要疏離家庭?

小時候學會一些小技巧,將幫我們面對未來人生中的大難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