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在工作中進退失據的自己........

在工作中進退失據的自己........

大多數時候工作是一種混屯,難以決斷的狀態。這個意思不是說我們的工作本身很模糊,而是我們面對工作中的好與壞,值不值得,有沒有價值的心情時常是混屯的。

早在不久之前,一位年輕的剛從學校裡踏出的女孩子,述說著他對於新工作的一種摸稜兩可的感受,他說道:『我覺得自己運氣不錯,剛畢業久就馬上找到工作了,剛開始很興奮,這應該算是我要做的,但不知道怎麼回事,從兩個月前開始自己總覺得好像是少了點什麼,自己時常問自己我倒底要做什麼呢?』

 

問到:『這不是你想要做得,又怎麼會問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呢?』

回到:『不知道!好像每天做的事情很平常,但又時常找不到頭緒,感覺身邊的同學好像混得不錯,自己在想是不是可以更好一點....』

問到:『所以你會想要更好一點,難道現在的工作沒有讓你有成長的感覺嗎?』

回到:『好像有,但總覺得有點悶悶的感覺,自己好像很少能決定點什麼,東做西做的一天就過去了』。

 

乍看之下這是一個奇怪的對話,因為也沒說到底在做什麼,但卻顯現出一種普遍單純的狀態,就是現狀不錯,但又沒那麼好,想要好一點,而想要好一點的心情有好像否定了現在的工作,那種進退失據,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不對勁,但卻有沒有解決方案的狀態。

或許太多生活中的工作,看起來好像一樣的好,又一樣的壞,現在的我們,那個屬於年輕一輩的我們,好像已經無法判准,無法相信有一個方向是一定好的,當要自己下抉擇的時候,無法不有得失心,因為沒有一定好的事情,所以總是很容易發現那件自己覺得不錯的事情,熱情消失得快,很快就發現這樣下去反而會產生一堆好處,這時我們時常否定當下的自己,當下那個在工作中的自己以及工作的環境。

 

你或許會跟父母分享

當你跟父母分享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在心裡覺得『在他們那個時代哪有這個問題,有工作就好好做下去,一切就是這樣過下去』。這或許反映著以前對於職業生活發展的判准,似乎比較容易,只要有一個單一的標準用來判斷工作能不能繼續,就可以了。很多時候,或許是有沒有錢作為基礎,如果生活是需要『錢』去進行,那工作就是為了獲得生活下去的籌碼,這麼單純的事情,哪會有什麼進退失據,搞不清楚是好是壞的問題。因為有薪水的工作就值得我們努力下去,而那會想要換工作的心情只會發生在『我想要更好的薪水』。

這就是生活、社會,與環境變化下產生的差異,或許現在的我們已經很難那麼單純的判斷工作的好與壞,所以好與壞的機率都越來越個別佔50/50,那有時那樣,有時這樣的心情就越來越明顯了。或許更多人『壞』的機率已經超過了50,那總是對工作不滿,對『擁有職業工作的生活』的不滿也就很稀鬆平常的出現了。有時候旁人已經覺得一切都好,但你卻在內心無法說服自己努力,主管覺得你沒有動能,父母覺得你三心二意

 

現在的我們更難去判斷職業生活,對自己而言的價值

當我們要尋找某種答案,去回答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時,或說你不一定是那年輕的一代,你需要去想像為什麼年輕的一代會如此困惑時,我們需要把那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兩難與判准去描繪出來,到底是什麼樣的抉擇在我們內心運作,使我們更常在要做與不做之間擺盪,使我們難以專心,也難以投入於任何狀態的職業與工作中,這些包括『你心目中夢寐以求的工作』,跟你『心目中最不想要的工作』在行為上反應好想都一視同仁的氛圍。

回到那工作最直覺的判准,『到底是不是為了錢』,現在的我們似乎還是很重視錢,但卻無法只把錢當成生活唯一的標的物了,你時常想著自己的職業生涯到底是不是只是要為了『錢』而繼續。而太多的論述降低了錢的價值,如果只是為了錢那鐵定喪失了太多職業本身的其他好處,但如果只是為了錢,好像又讓我們比較輕鬆的去評價工作。我們有些人不想那麼『俗氣』地只把工作當成錢的交換活動,又有太多類型的工作,越來越強調內在的動能與那些非關於『錢』的內涵,例如對於某些領域的熱情,對於某些領域的做事倫理等等。我們好像很難只把某些工作想成『錢』,當你做得事,越跟『錢』背離時,『錢』就越難是讓我們穩定於工作的判准。

如果工作不只是為了『錢』,那還可以為了什麼,有些人會說是讓自己獲得更多『專業能力』。太多工作有所謂的專業性,或是藝術性,很多人會說自己日日夜夜的工作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業人士,成為一個『職人』,一個領域中的佼佼者。這是一個在大多數工作中,讓工作之所以有價值的普遍內在需求,你會對一件事情有一種想要精熟的渴望,而成為某件事情很熟,很老練的人,也同樣的會讓我們獲得專業的肯定。但也太多的工作,沒辦法讓你有這麼多『有機會成為專家』想像,或是你必須經歷一段長時間的練習與學習,才能夠開始想像自己往專業走去,這時候這種缺乏有成為『職人』想像的狀態,就會讓我們有點工作價值混屯,我們有時候會忽略現在在做的事情可能是通往專業的一段重要歷程,也因此年輕的自己困擾著自己好像離專業很遠,恨不得自己現在就是專家,但剛好又還沒到時候(或是差得遠了)。

既然要成為專業,但又缺乏機會時,我們內心想要獨當一面的慾望,難免就讓我們陷入另外一種自我價值的判斷,就是我們乾脆在工作上直接選擇自己來好了,許多人就開始想像自己是不是要創業,是不是要『當自己的老闆』。當然『當自己的老闆』不一定是為了想要獨當一面,有時候是希望自己自由自在不需要那麼長聽命於別人,這種想像讓自己痛恨在工作中聽命於別人,也因為想要有一種自主的需求,讓自己很難安於當下的工作,所以不斷地掙扎,想著要不要自己開店,要不要當自由工作者。我們有時候很難判斷自己為自己工作是不是一件好事,是不是一件比當下工作更好的事情,也因此我們就很混屯很難安於當下工作。

即便我們不在乎自己是否要更專業,或是要不要為了自己工作,我們還是會想要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好,更有能力,這種能力不是那種變成專家的能力,而是我們是否共有團隊合作,更與人相處融洽,或是有辦法成為領導者的能力,也就是一種『夠不夠融入於職場環境』的能力。我們都不安於讓自己只是個小職員,我們都期待能在工作上展現權力,當我們特別想要在工作中能夠發聲時,或是特別想要自己能成為一回事時,但現階段可能又不是有什麼決定的權力,我們就會陷入一種無法滿足於現況的狀態,我們要不就留在工作中痛苦的努力著,要不然就會幻想換個環境就可以解決這類事情,而忽略經驗的累積有時候是獲取領導權力的必要條件。

在工作中,我們也時常會困擾於自己是否要做大膽的決定這件事情,『追求冒險的機會』有時候也是我們對工作的某種渴望,我們希望能在工作中都有大膽嘗試的機會,但除了在工作中有機會大膽嘗試,有時候我們也想要在職涯發展中更大膽的去活著,我們或許會想要不要出國打工,要不要趁著年輕去嘗試點事情,這時候又會陷入某種困境,也就是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是否要為了公益郵努力,還是現階段就要為了利益去低頭呢?追求冒險,實踐理想,為了那些需要服務的人而工作,等等,都是我們時常在工作時會想得事情,我們覺得自己不應該只是如此,不是為了錢,是為了在年輕的時候花點時間為有意義的事情賣命,這些等等的思考,也時常讓我們陷入『我現在的工作對嗎?』的自我懷疑。

除了工作以外,我們如果常感受不到上面的一些需求時,我們甚至會問自己,是不是要繼續投入學習,所以在工作中我們也時常問自己『是不是要繼續下去,是不是要去求學築夢呢?』,求學與工作時常產生競爭關係,也讓我們陷入不知道是不是該現在終止的自我疑問,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投入學習有時候好像是一種逃避,但對很多人來說這可能是真正必要的學習,但又是因為外人對學習的逃避想像,也讓我們很掙扎是否要一無反顧地離開工作去求學。

工作牽涉到能力的表現,權力的表現,理念的實踐,以及是否有適當的收入。它遠比我們想得複雜,工作不再像過往那麼能輕易回答,我們時常會更在意工作本質上的『意義』。也因此你很難要求與你工作的人,再擁抱好的收入後,就一無反顧的投入,或是在大家夢寐以求的職務上,一直保持高檔的付出。工作的混屯與兩難情節一直是我們時常存在於生活的狀態,更是年輕剛進入社會的人,最難去想透的心境。

你很難單純地回答一個工作好不好,一個工作值不值得我們投入一輩子,那些在工作時的混淆、混亂、不清不楚、要死不活或許都取決於我們如何認知工作,如何認知工作能為生活帶來什麼,這一問題的複雜性。下個決定很難,但還是必須下定決定,讓我們給彼此一點時間想清楚。

讓我們想想,現階段的工作到底『是不是為了錢』,我在不在乎讓自己『更專業』,我夠『融入現在的職場嗎?』,還是我要做個更『大膽的人』勇於發聲,或是追逐夢想,又或是我是不是要繼續『讓學歷,及能力提升呢』。現在的我們對工作的想像,或許更全面,但換回來的是更能去滿足一切。

--

by pinsoul +

(photo: Dan Hoopert‘s work)

站在自己『當下』的這一邊,卻出賣了自己的未來...

站在自己『當下』的這一邊,卻出賣了自己的未來...

什麼時候你會在心中燃起『比較』的念頭

什麼時候你會在心中燃起『比較』的念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