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總會固執於沒有事實根據的想像呢?
曾經有一位在精神科病房的個案,因為好幾天都沒有回家,在家外面遊蕩了數日,被家人通知警方而送入了醫院。但近到醫院裡面後,他一切看似正常,沒什麼問題,對人有禮貌,也懂得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也很快的跟護理人員打成一片。但唯一比較特別的是他腦海中的想法,當然這也是他因為在外遊蕩被送進醫院的原因。
一個看似很尋常的人,為什麼會在外遊蕩呢?原因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理由,他認為自己的家裡面已經充滿了輻射,而這些輻射將導致他生病,因此他開始懼怕回家,因為不想要得到癌症,這個念頭強烈到他仍靠近自己的住家都不願意,他懼怕生病死亡的態度之強烈,讓人感到很驚訝,但他強烈的相信自己的家裡有著高劑量輻射,但卻從來沒有真正去檢查過自己的房子,這個想法之強烈讓人感到否夷所思。他腦海裡對於輻射偏執的想法已經強烈的脫離現實,就算你要幫他出錢去做檢測,證明他是錯的,他也無法接受,在他的腦海中,這個有關於輻射的想像已經無法撼動。
在看似正常的一切生活起居,社交互動之下,讓人吃驚的隱藏著這樣偏執的想法,而這確實也只是一個想法,因為他從來沒有真的去驗證過。
偏執的想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但所謂的偏執可能是在基於某種事實之下我們選擇比較偏頗的詮釋方式。但像上面這個狀態,應該算是一種過度延伸的偏執,是一種在現實之外,創造出來的想像,所以我們也可以稱做為妄想。如果說依據生活中的證據而形成的信念是所謂的理性信念,那妄想就可以說是在毫無證據的基礎下所形成個人卻堅信不已的信念。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那種你根本沒有驗證,卻深信不已的事情呢?妄想最常出現的形式就是,大家都看不起我,想要陷害我,非常恨我這類的負面想像。這是被害妄想的雛形。當我們有被害妄想時,你會覺得大家都恨你,都討厭你,你時常會跟別人抱怨誰又對我不利了,而且那個不利是有意的,是他預謀好的,因為他就是討厭我,瞧不起我,所以才要做那些讓我覺得難過的事情。當然你在他旁邊聽剛開始都很有道理,畢竟你不會真的參與其中,但久而久之她對於一切事物都詮釋成敵意的想法,即便在證明別人毫無這類心意的情況之下,他也不會撼動這些想法時,你就會開始覺得這種狀態其實很詭異,這些別人在害自己的信念像黑洞一般沒完沒了。
另外一種妄想是自大的妄想,這也常出現在許多人身上,自大妄想的我們會過份地相信自己的重要性,毫無根據的認為自己是無可或缺的人,或是某件事期的關鍵,別人其實愛戴自己外,也認為自己是必然的存在。自大妄想的人會給別人一種自戀,且痛苦的感覺,因為他對自己生活的想法圍繞在自己身上,你在他在場的時間你自己會消失,而他營造出那種自己最重要的氣氛也時常讓你難以招架。
妄想是一種想像式的思考,搭盼對於現實情況的拒絕而成的一種思考狀態,當我們時常處在妄想時,我們會對很多事情很快下結論,跳過許多驗證的步驟。
我們的妄想為了什麼?
事實上我們的妄想在心理學上認為有背後應有的邏輯與目的, 所以妄想背後是有動機的,這就是所謂的妄想的目的論。舉例來說,心理學家們認為被害妄想的人其實是希望將生活中的負面事件歸因給別人,而非自己,減少自己之所以面對負面的責任;誘惑是自大妄想的人,其實是透過營造自己很厲害的想像,來保護自己的低落的自尊。
所以妄想看似很不合理,也不理性,甚至時常傷害身邊的人,但在每個妄想的人心中都會存在某種心理上的好處。透過自己的想像打造出的妄想世界觀,讓我們的自尊不再那麼脆弱,也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不會那麼容易受傷或是直接的降低自己內心的不安,而人們也因為妄想所帶來的好處,反而認為這些非理性的想像是件好事。
維護對自己正向的觀感,以及避免壞事發生都是我們試著過得更好的嘗試,但有時候我們會誤以為透過偏執的想法去達成是最能夠立竿見影的方式,但卻苦裡未來的自己與身邊的人,因為身邊的人會因為你的不理性而難以跟你溝通,或必須忍受你的不安焦慮,以及生活的扭曲,久而久之朋友遠離你,你也在未來陷入自我的惡性循環,因為脆弱與負面情緒更需要擁抱妄想。
妄想背後的目的事實上就是一種自我欺騙,把個人的慾望凌駕於能跟現實生活中形成平衡。當你相信用一個大家眼中都是扭曲的做法,去達成你自己想要的生活與目的時,你可能就陷入了自我妄想的欺騙之中,你要不就是透過不斷強化自己很行,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要不就是認為身邊的人都對自己有敵意所以你必須用這些看似不合理的閃躲方法來面對生活中的小壓力。
這種為了自己的慾望而形成的自我欺騙與妄想最終會帶來心理上的代價,最直接的就是傷害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當然你可能會說再換一個朋友就好了,但隨著妄想的逐漸強化,關係是會越來越緊繃的,朋友也就會維持得越來越短。那些離不開你,必須在你身邊的人則是因為需要跟妳共處於一個現實之中,而感到糾葛難受,家庭與婚姻關係也就因此能以正向的發展。
那些違背事實的信念,只要你一不小心就會間接的助長,當別人講了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情,但你卻說好像是這樣ㄝ,光是這樣這個妄想的信念就有可能被強化。我們很少能透過挑戰這些悖離事實的妄想而改變一個人錯誤的信念,因為這時候任何道德倫理法則已經無法凌駕於個人的慾望了!因此為這些錯誤沒有效率,且混亂的想像,增加一些理性的思維,與關乎現實但又有助於他的詮釋方案,最終是我們試著克服那些自大或被害想像的唯一辦法。
參考文獻:
Freeman, D., Garety, P.A., Fowler, D., Kuipers,E., Bebbington, P.E., & Dunn, G. (2004). Why do people with delusions fail to choose more realistic explanations for their experiences? An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2,671-680.
McKay R, Langdon R, Coltheart M. “Sleights of mind”: Delusions, defences and self-deception. 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 2005;10(4):305–326.
---
by pinsoul +
(photo: Gabriella Achadinha'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