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處在你自己的憂鬱自造時代
心情不好應在是當我們在困苦時最委婉的說詞,這種心情不好代表著我們生活中已經有不知道百分之幾的興趣產生了一些變化,或許興趣是最直接的信號,當你對很多事情都已經有些無感,或是不再那麼願意投注時,你的心情鐵定不好,至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種好。喪失興趣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是因為我們開始在生活中封鎖任何可以帶給我們快樂的基礎,也因此久而久之那種鬱鬱寡歡的生活氛圍持續籠罩,我們也就開始對自己說是不是,我正在憂鬱呢?
好吃的東西不再好吃、想見的朋友不再想見、會留意一下的小路只想要快速通過、假日總想要開開眼見曬曬太陽的安排換成了躺在沙發上的行程。憂鬱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在生活中慢慢發生,如果你身邊的人跟你說,你怎麼突然變成這樣,那他一定忽略的那內心地緩緩變化。當然你可能會說,有些事情的突然發生,太過衝擊生活,我們也會快速地變成這樣,好像整個人變了一個人,因為超乎自己的預期,強烈的失落感,那種重要的事情消逝了的感覺,也時常是我們發生憂鬱的情況,但我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復原機制,通常時間會證明一切,也會撫平一切。但當這些生活上的挫折,持續蔓延時,你過了很久很久都還維持在一種心情不好的困頓之中時,那憂鬱就可能是你真實用來描述自己的方式,你不會再說你有點調適不來、有些無法接受,你或許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其實是憂鬱到不行的。
或許你講述自己的憂鬱時,別人會幫你尋找某些非自身的原因,有可能是環境的衝擊、可惡的友人、讓人無法接受的長輩、又或是失去調控能力的大腦。總之你的心智剛開始總是不希望對憂鬱這件事情負責的,但當你開始發掘自己陷入憂鬱時,或許你就開始成為自身憂鬱的製造者。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憂鬱本身的製造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心情不好本來就是我們面對衝突之事物的正常反應,但心情不好這件事情他開始持續維繫下去時,顯示我們逐漸把這樣的心情狀態當作日常的習慣了。你開始習慣對許多事情興趣缺缺、對很多事情開始憤世忌俗、對很多事情擁抱著敵意,你甚至認為快樂如同一種罪惡,好像你忘記了那些你該重視的事情,好像你把自己當作一個以憂鬱為常態的個體。
這是一種令人難懂的處境,但大多數時刻,在心情不好的某個切點,我們就開始對自己的憂鬱負責,因為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想法與態度去協助自己維持心情不好這件事情,乍看之下憂鬱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痛苦,但憂鬱也為我們的生活避免更多想像中的痛苦,那種想像中的失落,讓我們比快樂的自己更能受到別人的重視、比那個快樂的自己更不容易受到別人的攻擊、也有更正當的理由自己可以如一灘爛泥一般在生活中毫無顧忌地沉浸於灰暗的世界。
憂鬱可能是生理的、可能是大腦的、但也絕對是行為的、與心理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憂鬱她會表現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上、言談上與想法觀念上,但反過來如果要討論什麼讓憂鬱不斷在自己的生活中製造出來,那可能是大腦當機了、也可能身體疲憊了,但絕對是因為我們用了某些行為舉止、某些講話方式,某些想法觀念,來創造自己的憂鬱,讓憂鬱能夠持續生生不息,憂鬱也就這樣有自我創造模式。
這也就是心理治療中常談的憂鬱的心理脆弱因子(vulnerability),那些會使我們特別容易讓憂鬱持續在生活中被創造出來的特徵。Gerald Heisler博士整理了幾個我們自己製造憂鬱的特徵,或許我們可以對蔓延在生活中的憂鬱氣息有更多的理解。
專屬於你這個世代的憂鬱自造能力
太過於批判的我們。我們會對自己太具有批判性,總覺得自己很多事情都做不好,當然我們也會這樣思考別人,總之就是太喜歡批判一切事情,看一切都不太順眼。我們看輕太多事情,看輕很多的嗜好,看輕很多人讓自己快樂的方式,總想著有更好的機會,但卻又很少累積點什麼,專注點什麼,因為起頭都帶有批判,所以很少會堅持下去什麼,沒有堅持的生活,也就很難有建設性的創造,我們也就把一些不怎麼樣的嗜好當成一切都不好的唯一解放方式,因為這些嗜好太容易讓我們持續下去、喝酒、吃藥或是亂買東西等等。怪的是我們通常不會批判不良嗜好,但卻看不慣那些專注於某些看似枯燥乏味的事情的人。太過於批判的我們是自己之所以能一直創造憂鬱的原因之一。
太過於喜歡評判別人。總喜歡品頭論足,總想要敏感地覺察每個人的細節,總關注別人的內心世界,但不是無條件的關心,而是一種帶有一些階級,一些愛好的評判,因為這種總喜歡認定別人,分類別人的心境,使我們總是會看某些人不爽,看不起某些人,也導致這世界上的人要不就高於自己的標準,要不就是大多數都讓自己瞧不起,一個讓自己一直瞧不起的世界,怎麼會是我們想要活的世界。因為我們用這番眼界創造了自己活著的世界,憂鬱也就是這個世界的主要心情,而焦慮不安是我們處世的尋常狀態。
對一切都期望過高。我們可能嘗試著追求完美,也這樣說服自己的,不嘗試控制每一件事情,讓期望達成,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但問題在於我們的期望可能總設定的太高,設定的超過自己的能耐太多太多,就因為期待過高,所以我們幫自己打造了一個容易失敗、容易失望的世界。
不在乎感恩這件事情,也不懂得欣賞生活中的事物,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生活不是只要沒人找你麻煩就是好日子,生活之所以會好,是因為有事情可以讓自己感動,讓自己欣賞、讓自己覺得感恩。我們如果把一切祝福與對自己的好都當成理所當然,那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枯燥乏味的世界,因為一切都沒有心存感激下所產生的悸動,你也讀取不到別人對你的祝福與愛護,你或許還會因此覺得大家處處與你為敵。沒有什麼好感恩的世界,顯然是對自己不好的世界,那憂鬱豈不是正常不過了呢?但事實上因為你不懂得表達感恩、你也把自己能獲取的祝福往自己的世界中向外排除,你還以為自己活得世界太自私,但事實上是你自己太自私,一直沒有看見別人對你的祝福與協助,讓世界成為理所當然,而非處處驚喜的應許之地。
不想要面對問題,也不想要創造能解決問題的答案。每個人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時候就算沒有,我們也能主動尋求別人的協助,但關鍵就在於,憤怒與不知感恩的態度時常讓我們不想要尋求解決方案。因為你會想著為什麼為要來處理,為什麼不是A,為什麼不是B,就即便是自己錯了,也不想要面對,因為為什麼是我錯,而不是你錯,總之從廣泛的層面來看並非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相處或互動出了問題,總需要大家共同解決,但如果只能責怪,那就沒有解決的可能。回到自身的慾望上,都你覺得什麼事情都是別人的錯,也區分不出來自己能夠改變的是什麼,你或許會被冠上一個逃避的代名詞,而沒有解決方案的世界,憂鬱也就是常態,因為無望的世界是凡事都無法解決的世界。
無法寬恕的生活,或說如果原諒了我們就輸了。把許多事情都看作無法原諒,讓我們蓄積憤怒與悲傷,沒有接納的事情,也就沒有包容,你更別想有什麼多元之類的事情。你因為沒辦法寬恕別人,所以很多事情都看起來很惡意,你也不會因此就算了,而是會想辦法去以牙還牙,這就是世界之所以值得憂鬱的地方,因為充滿了冤冤相報,讓人厭惡的自私,與讓人厭惡的互相怪罪。沒有寬恕,也代表自己沒辦法從更高更廣的角度思考彼此的利害關係,那也就代表你很能做一個謙遜謙卑的人,想想看你的世界充滿了可悲與哀傷,是真的因為發生太多不好的事情,還是因為你不懂得謙卑,把許多事情都看作是錯誤,是對自己的虧待,而成就了讓自己憂鬱的世界呢?每有辦法謙遜的看事情,也就看不起很多事情,也就很能把很多事情看作是有趣的事了。
這個世界確實產生了過多自己無法抗力的元素,導致我們深感心情不佳,憂鬱難受,但又有多少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元素,讓憂鬱成為生活的常態,生生不息,也讓我們持之以恆的用這樣的心境定義我們自己呢?!....
這是一個簡單的提醒,我們正在創造自己的憂鬱生活,很多時候全靠我們自己...
----
by pinsoul +
(photo: , Manon Esnouf'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