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在用『隨便啦!』度過每一天,可能是有苦衷的...
老實講,如果要票選讓你最火大的語彙,『隨便啦!』應該會名列前茅,早在跟朋友出去的日子裡,當你在問別人想吃什麼時,你時常獲得這樣的答案,但撇開社交場合,或許你們想要嚴肅地討論人生方向或做事方法時,你也更常得到這樣的答案。把『隨便啦!』掛在嘴邊,是想表現自己很大器,不拘小節,可以迎合任何事情呢?還是其實是自己對於生活的所有面向疏於照顧,想法,甚至是關心呢?
這句話之所以令人火大,就是因為答案時常是後者。多數時候我們確實是不在乎、沒有關心、也不想負責的心境之下說出『隨便啦!』這句話。不想要注意到某些事情,或投入心力決定某些事情,可能是個性使然,但也有可能是你當下的心力真的不足,或說不是當下,而是這段時間都不太足。
長時間的投入工作,會消耗掉你的能量,特別是腦部的能量,會發生一種心理學稱自我調節耗竭的狀態。而當你在這種能量消耗殆盡的情況下,你很能有什麼作為,你根本能想都不想想,你無法專注,你也不樂意專注在那些需要互動的事情上。『隨便啦!』是一個好的回應方式,當自己在這個狀態之下。這個狀態下的『隨便啦!』,代表著自己沒有心力再去打理你們了,自己累了一整天,一整週,甚至一整個月,看什麼事情都覺得沒差了,因為內心真的有點難分辨差別。
當然你也可能是一個時常焦慮不安,因此放掉焦慮不安的狀態,最快的方式就是逼自己進入一種不在乎的狀態。有時候別人講的事情讓你覺得很煩惱,你也就順口脫出『隨便啦!』。你是這樣設想的,當自己不在乎的事情越多,也就越少抉擇要下,也就越少風險要面對。『隨便啦!』就是這樣真的想要隨便,因為如果無法開放地接收每一件事情,那種焦慮不安,每件事情都要顧好好,都要有所掌控的情緒可是會糾結著自己。這也就是為什麼常常講『隨便啦!』的人,讓你覺得很散,但他的散不是那種樂天的散,而是一種閃多不安心情的散,好像是因為太多煩惱了,自己只好用一種老子什麼都不想在乎的心情去面對時常在內心冒出來的焦慮。
但有人會辯駁說,我之所以說『隨便啦!』是因為我想要隨和一點,我想要友善地把自己的決策權交給問的人,並不是推卸責任。事實上也是如此,很多時刻我們想要的『隨便啦!』其實是因為我們想要多跟別人有直接的連結,想要讓對方覺得自己是中性的,而不是一直想要控制別人的。當我們什麼事情都想要想清楚,想要提出想法時,很自然地我們就會進入一個獨立自我的狀態,那副作用就是,你會覺得自己慢慢變成孤島,雖然有些人運氣很好找到共鳴的人,但大多數時候我們確實因為自己的主見而變成一個孤單寂寞的人。放掉自我,迎合別人或許是最直接的策略,所以做一個隨隨便便的人,有時候比做一個嚴肅很多意見的人,讓自己更容易獲得別人的贊許,也因為跟人親密了獲得快樂。
本質上,因為『隨便啦!』是一個常常惹火別人的話,但我們卻不厭其煩地總是掛在嘴邊,顯然這背後可能有什麼樣的原因導致我們總是不經意地脫口而出,即便被人認為自己不在乎、沒有付出心力也在所不辭。至少我們可以知道的事,可能很多時候,講出『隨便啦!』其實是因為我們真的沒有腦力心力參與決定了,也有的時候是因為我們時常焦慮不安,少一點執著讓我們可以少一點負面情緒,也有得時候自己只是想要表現出隨和親民的一面。但無論如何,我們確實需要放鬆的一點,也需要對很多事情放棄執著一點,但如果『隨便啦!』這種話很容易被人誤解,或許我們多一點對自己狀態的解釋感受會有些差異。我忙了一整天,好像已經無法想像吃什麼才好了!聽你講的事情讓我有些不安,我真的需要先想一下!或是這次就讓給你們決定了,大家想要做什麼我都可以!
參考文獻:
Tinker Dabble Doodle Try: Unlock the Power of the Unfocused Mind by Srini Pillay M.D(2017)
----
by pinsoul +
(photo: Léo Coulongeat'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