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當你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時,請“毫無保留”的生活!

生活總是有很多取向,大多數人在做事情上會選擇一種取向,就是想辦法“少做一點”事情的取向。你會很常聽到,有些人說:好想退休都不要做事情喔!;或是我才拿這點錢,我才不要做這些事情;或是每天那麼多事情的事情,我才懶得做呢!

少做一點,是做事情模式,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目的或許很直接,就是讓自己少接觸一點,少投入一點資源,少做一點事情,因為啟動每一次動作會許都需要心力體力,何不把這些力量省下來。但反過來問,要把力量省下來幹嘛!或許是害怕精疲力盡的感覺,也或許是害怕投入的事情最終沒有收穫的感覺。但無論如何,少做一點的模式一定在我們心中可以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讓這種心態維持下來。

當然也有另一種做事情的方式,可以稱為:”盡量能做到最好“的做事情方式。這裡有兩件事情可以討論,那就是盡量這件事情,盡量是我們在自己的能力範疇之內,想辦法提取能力把它展現出來;而做到最好,則是想辦法追求一件事情可以呈現的最佳狀態。所以盡量做到最好,就是我們知道自己能耐的底線在哪裡,在每一次付出與執行時,想法把把底限秀出來,然後呈現出行動的最佳狀態。所以或許這種盡量做到最好的模式,是一種我們嘗試提醒自己提升到最大潛能的方式。

多數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形象表現,而做事的方式也是表現的一種,當你選擇某種模式做事時,你就會是那樣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多數人會建議你要用後者的模式經營自己的生活,因為你內心還是期望別人看到你最盡力表現的一面,而這才是真正的你,這才是你真正的潛力,這才是你真正的能耐。如果你時常覺得自己怎麼會是這樣過生活的,你常常感覺到生活總是很破碎,很片段,總是好像得過且過,最終搞不清楚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是什麼,那你一定受困在用刪除可能性的做事方式之中,因為你總是想要少做一點,你想要少吸收一點,生活就越來越零碎、越來越片段、價值就越來越無法彰顯,因為沒有一件事能觸及自己潛力的底部,最終可能能自己的潛力在哪裡都忘了。

如果你相信自己還能夠更有點什麼,那我們需要切換一下這種做事的方式,從盡量刪去責任,回到想辦法在自己能做到的範圍之中扛起責任,然後找到那些需要你扛起責任領域,從工作、社交、家庭事務、與自己內心的平衡狀態上,慢慢地檢視你需要面對的責任,而你自己的潛能在哪。所以換一個話講,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希望別人如何看待你,你可能就需要先把自己的能耐底線展現出來,總是有所保留,你看起來就是一個有保留的人,差別在於別人不會很神的知道你有保留,而是就看到你原來”就只有這樣“。而對自己也是如此,當你將最佳底線展現時,你才是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都盡心盡力了,而這種狀態或許會常常伴隨失落,但也會常常讓你知道原來我是可以到這樣的。

而這或許可以稱為 一種,透過精疲力盡、毫無保留,而認識自己的方案。

------

by pinsoul +

(photo: Mika Suutari's work)

 

就算再激動,也要試著把自己的觀點放一旁,聽聽別人說什麼...

當有個新想法時,你是會感到興奮,還是先“自我懷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