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如何才能夠想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呢?在很多時候,隨著自己的年紀,我們的內心早就發展出了無數複雜的價值準則,而這些準則一直都引導著我們自己的判斷。學佛的人或許會把人的生命與物種的生命看得很重,所以想要吃素;如果你很在乎公平正義,那你就會在看每件事情時或許都會執著在程序與過程的正當上。
我們不是不知道什麼驅使著我們行動,而是這些事情已經深入我們的內心,有時候我們不會想那麼多。但這些有關於倫理上的判斷,我們重來不會捨去,他指導著我們過生活的方式。簡單來說,你相信什麼,你就會如何做,而你相信的確實是你所假定的,有時候也不一定會跟現實生活真正的狀態相符。而這也就是我們什麼價值觀的衝突處處可見。
但上述的邏輯在於我們大概很清楚自己該怎麼做,但大多數時候驅使我們去做某些事情的緣由不一定出自於我們自己的信念。簡單來說,即便是倫理上的判斷,我們也會趕流行。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可能自以為的道德倫理判斷,可能根本不是根源於我們的價值觀,而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看到大家都這樣做,所以我們就覺得這樣做就是對的。
心理學家也關注這樣的議題,是不是那些普遍流行的行動方法,就會讓我們認為這就是一件我們必須應該做的事情呢?在最新的心理學科學 期刊之中,研究者Tworek 與Cimpian共同針對了這個議題進行了討論。他們認為我們一般在生活中常常把那些常出現的行為當成就是應該要做,合宜的行為,我們不會多思考是不是真的合宜,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在這份研究中談到,像是情人節要送玫瑰花這件事情,早期是因為玫瑰花的本質而送人,後來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我也這麼做,但我們在解釋為什麼送玫瑰花時,不會說是因為流行,常常有許多其他的說法。而這樣的說法也讓這類的行為在解釋上根深蒂固,形成一種所謂的本質偏誤,讓我們誤以為我們這麼做有許多好理由,不會只是因為流行而已,不會只是因為我們看到別人這麼做,所以這麼做而已。也因此我們對於這類的行為判斷會更難去動搖,更難去想像其他的可能,因為我們自以為地找到了一個解釋的方法,而也以為這個解釋就是這種行為背後的本質。
所以許多流行的行為,因為大家都做,所以我們就覺得是正確的。在這系列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不論是大人或小孩,當他們在解釋那些大家流行的行為時,如果用本質來解釋一件事情(例如這麼做是因為這行為本身就是好的,或是會使我們得到好處之類的),而非用環境的影響解釋,而這樣的人也容易跟隨別人,把某個行為當成是當下最恰當的行為。
解釋了那麼多,其實只是想說明,我們心智的普遍缺陷。我們常誤以為那些大家都做的行為,或許就是對的行為,而我們事後的解釋,也會強化這樣的傾象。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行為正在流行,例如歧視、偏見與差別待遇,我們會說大家都這麼做,大家都沒有吭聲,所以我們把這樣的事情視為天經地義,毫不懷疑,所以也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對的。
但事實上如果不多加思索,反思的話,打破我們內心的假設的話,我們很難發現那些逐漸形成的流行性態度,有時候並不正確。我們需要練習去發現不一樣,發現偏見依然是偏見,即便偏見是流行的趨勢。
------
by pinsoul +
(photo: Mike Dempsey.'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