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性與包容性是一個有關於我們與人相處的議題,這個議題主要是在談,我們到底能否對於別人採取開放的態度,面對那些跟我們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族群背景的人,我們能否採取一種開放的態度。
接受多樣性與包容別人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調適自己與人溝通方式的過程,那些我們想要溝通的對象是別的文化的、是不同背景的,我們想要與這些不同的人建立關係,我們不僅要發現彼此間的不同,我們也更需要在這些不同中移除刻板印象與偏見,然後找到彼此相同之處,而這也是多樣性與包容從差別走向和諧的路徑。
在我們的社會中,對於多樣性與包容的想法普遍存在,但卻很難身體力行。雖然普世價值想要追求多樣性與包容,但我們卻很不想要看待那些與我們背景不同的人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也會對許多公共事務區分你我,區分差異,而當評價不同群體的人時,也充斥著刻板印象與偏見,而以前那些內心的包容瞬間蕩然無存,只剩下檢討別人的話語。
但如果我們無法欣賞多樣性,發揮自己內心的包容,這個社會會變得充滿對立,許多事情都會窒礙難行。當然不只是我們做事變難了,跟我們生活福祉的息息相關的感受也會變得很難有所實踐,我們很難活得很有價值,很難好好跟別人說話,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很難維護身體健康,甚至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而這是因為我們無法欣賞多樣性,因此無法從包容中成長,擴大自己心智上的空間與視野。
心理學家對於擁抱多元性與包容這件事情也充滿興趣,在一份研究中,英國的Fletcher執行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方案,作為探討這樣一提的方法。Fletcher博士長時間在企業與工作環境中研究所謂的“做些不一樣”方案(Do Something Different)。他們是把“做些不一樣”當成一種方案,一種行為改變的方案,運用在許多場域來觸動參與的人可以展現新的行為,並且改善生活的福祉。
而他們在多元性與包容這件事情上,也運用這樣的策略,希望看見當我們被要求去做那些,可能在自己過去的人格中比較缺乏的部分時(這裡是指多元性的態度與包容他人),我們會產生什麼樣的狀況,以及利用這樣的方案策略是否可以帶來不同。在六週的方案中,他們利用訊息傳遞,去提醒參與的人要執行某些行為,並且可以在他們設定的線上社群中討論做這些行為的經驗,並且記錄自己的進展。研究結果發現,當用這種方法去處盡我們的包容行為時,確實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福祉感,並且讓我們更願意去開放地面對改變。
而在研究結果中也發現,剛開始是比較缺乏包容性的人,確實在生活福祉的評價上比較偏低,相較於那些容易包容別人的人,他們則是大多數人都可以有比較好的生活福祉感。高包容性的人,在生活福祉感上,甚至超過四倍的比例高過那些低包容的人。這也顯示不論是你當下的多元態度與包容性,或是透過了方案改變了包容性,這對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常態,是否感到幸福而已,都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我們無法忽略的因素。
做些不一樣方案也讓我們知道包容這件事情還是可以透過許多方法來提升的,而是否要好好跟別人說話,是否要再決定事情時設想別人的立場,某個程度取決於你的態度與作為,我們並非生來冷酷,或許因為成長變得視野狹隘,但我們同樣也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轉回成為一個心胸寬大的人。
所以當你要選擇人生的志向時,在內心你或許可以想想包容與對多元採取開放,這件事情對你的意義是什麼,你如何面對那些跟你不同的人,你如何用開放的心胸去看待別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跟你在選擇人生目標時希望生活幸福息息相關。
你可以參考:The science behind Do Something Different
http://dsd.me/business/the-evidence/
------
by pinsoul +
(photo: Adam Pizurny'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