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對你來說,是有小孩的生活比較快樂,還是沒小孩的生活比較快樂呢?

在最新的紐約時報專欄中,提到一個研究議題,也就是到底是沒有小孩的人比較快樂,還是有小孩的人比較快樂呢? 這其實是一個有趣的議題,因為快樂與否牽涉到我們對於人生大方向的選擇。

過去,社會科學家認為沒有小孩的人似乎在研究中顯示比較快樂,讓許多人開始以為有小孩原來會比較不快樂!

但這當然是在美國做的研究,或許跟國情有關;研究者就認為這樣的差異,或許來自於我們對於家庭與小孩的支持是否足夠。在跨文化的研究中,調查了超過22個國家,研究者發現,美國的父母在這樣的落差上(沒有小孩與有小孩的人的快樂程度)特別大,特別是在其他西方的國家也在差距上比美國小,甚至在歐洲有些國家,調查中認為自己有小孩比較快樂,勝過於那些沒有小孩的人。

研究者是美國德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 Jennifer Glass,關鍵就在於她如何解釋這樣的國家間的差異。她是如此解釋到的:她認為這跟國家的家庭社會政策有關,這樣對於“有小孩快樂,還是沒有小孩快樂”的判斷奠基於我們家庭所處的外在社會環境,有些國家能夠充分給予良好的幼兒照顧機制、補助相關醫藥費用等等都會影響我們對於有沒有小孩,快不快樂這件事的判斷。可以說這些認為有小孩比較快樂的國家,通常給了父母們有效結合工作與家庭的工具,讓他們比較能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養育小孩,而有了小孩也不再是對自己生命的負面衝擊。

當然,或許大家會說,這個議題跟其他事情也有關係,例如經濟的差異、父母是否在結婚下養育小孩,或是懷孕是在計劃內還是計劃外之類的因素,但研究者在排除後,發現這些因素不如社會制度與環境帶來的影響。

我們的社會政策當然包含很多面向,例如帶薪的產假就是一個關鍵的政策,其他還包含帶薪的病假、或是適時的給予較多的休假等等,都會讓家庭父母的負擔降低。簡單來說,當國家在這樣的制度上比較完善,也願意承擔的話,這像是投資未來的勞動力,給予父母員工比較快樂的生活,但當無法做到得時候,大多數父母可能在這段時間都是非常痛苦的,至少在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這件事情上確實很煩惱。

當然有小孩快不快樂,也牽涉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例如作者就提到,在美國,許多父母對於養育小孩是很焦慮的,父母總是在尋找一個適當的教養方式,總是要抉擇小孩的未來計劃應該如何做,要如何讓小孩生理健康等等,在美國似乎沒有一個統一常態的答案。但相較於日本,小孩的成長背景可能有一個規律的狀態,每一歲都有他應該要進行的事情,在照顧小孩上當然就沒有像美國一樣自由,但相對的在面對養育這件事情上也顯得比較容易一些,因為總有個依規可循。

看起來,我們像是拿自由來交換快樂,當父母有太多選擇,太多育兒寶典必須思考時,換回來的不一定是安定的感覺,而是一種擔憂與焦慮,因為或許會覺得選了一個就忽略了另一個。台灣也滿類似於美國的,父母的育兒方式有相當多的外來書籍,而這些內容也讓傳統的育兒方式面臨修改與挑戰,但對於社會來說,這不一定會帶來心理上的舒適,而可能為父母帶來更多教育上的迷茫。

所以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也會讓某些國家在面對小孩時,顯得不太快樂。這樣的不快樂摻雜著文化與社會政策的影響。而一個國家如果能夠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讓父母有能力平衡工作與家庭,讓父母有更多的資源能夠養育小孩,這或許才能讓養育小孩不再是一件不太開心的事情,而往未來看,這也是對於國家勞動力的小小投資,因為在比較快樂的家庭成長的小孩,未來當然在能力表現上有比較優勢的可能;而有一個快樂的養育經驗的父母,未來也有更多時間自我進修與提升,讓自己夠有工作能力,來讓家庭富足,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有關於生育的公共政策,是一個國家對於民眾圓滿生命經驗的投資,談快樂與否,當然也很難忽略這個來自社會環境的影響。

參考文獻:For U.S. Parents, a Troubling Happiness Gap By KJ DELL’ANTONIA, NYT

-----------

by pinsoul+ 

(photo:  Christian Sorensen Hansen's work)

我們是如何隱隱約約地敗壞自己的?!....

有魅力不僅僅是長得好看、穿得帥而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