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因為生命中的諸多不幸,而我們踏上尋找意義的旅程?!......

幾年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一項研究,他把兩群人帶到實驗室,然後要求他們讀一段故事。一組人讀的是從世界知名作家卡夫卡的書中所改編的故事,帶有卡夫卡的味道,講述意義是如何曲折,而且峰迴路轉,以一種沒有道理或荒謬的型態不斷出現。

而另一組人則是讀了一段比較合理的故事,類似一般我們生活中常會發生的事情的型態。

接續研究者把兩組人送去進行另外一項作業,嘗試去找出眼前排列的字母可能蘊含的規則是什麼。當心理學家Travis Proulx的研究團隊描述他們獲得的結果時,他們發現那些看過卡夫卡風格下得讓人困惑的故事的人,在找尋法則的作業上表現得比另外一組人好上兩倍。而研究者也接續探討其他相似的能力會不會也會增加,他們發現那些看過常用非線性手法拍攝電影的導演作品,類似美國導演David Lynch會比那些只看卡通的人,在字詞配對的分辨作業上表現得比較好。總結來說,這裡得到的結果是,越是看那些非典型、比較容易讓人困惑、很曲折的、毫無道理的作品,會讓人在一些思考作業上表現得比較好!

所以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吸收這些讓人看不懂的事情,會讓我們變聰明?

創造超越能力的心理學

在最新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心理學家們再次探討這樣好玩的現象。在一系列的研究與實驗中,作者們發現當月相信自己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是合理的,越會讓直覺去引導自己的行動。但當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沒有意義時,他們的大腦就會轉換,就像當人們面對一些大災難前,會覺得日子很好過,常常用直覺生活總是在自動導航的狀態下;然而當災難發生後,我們反而會進入一種努力思索的狀態,總是想在這樣的無常之中找到意義或復原意義。

這就像:當我們發現某些事情沒有道理時,例如當自己依賴的伴侶突然間離我們而去了,或是當自己做了多年的工作突然間沒有了、或是當自己的友好的鄰居突然間變得像動物一樣發瘋了時,我們的大腦功能會立刻活化,啟動我們強而有力的認知功能與技巧,嘗試去發現這一切出乎意料的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可言,裡面有沒有什麼法則或規律可以探索得到。當這樣的歷程開始,你的大腦除非找到能夠填補意義的空洞的事由,否則不會停止。

如果我們的大腦沒有找到好理由去解釋自己的伴侶為什麼變成混蛋,或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突然抓狂變成我們不認識的人,我們會利用自己更積極與更強的能力去再尋找可能的解釋。我們或許會發現一些過去沒有關係但其實蘊藏模式的狀態,或是一些想法與人事物之間的連結,出現在我們眼前,而原來我們之前都沒有注意到過。

這就是心理學家所稱的卡夫卡效應(Kafka Effect),用來描述那些不在預期之中的改變,是如何帶來創造性的思維,也就是創造力學者所稱的“種子事件”(某件事情可以作為帶來創造的種子)

改變就是“種子事件”

種子事件是指,當我們發現一件事情已經無法用我們過去的想法去解釋,我們會刺激自己去探索新的概念來解釋。而種子事件會讓我們進入探索的旅程,而當我們能找到一個有效的故事解釋,我們才會結束這樣的旅程。

心理學家Charlotte Doyle,過去研究那些富有創造力的作家,他們發現在文學中種子事件會激發出新的故事,產生新的轉折或新的角色。但許多人的生活來說,種子事件可能是指,因為我們失業了,所以產生了某種可以創業的想法;或是許多人發現自己在工作上出現不在預期中的改變,這樣的狀況因此成為種子事件讓我們去探索新的領域或是自己新的邊界。有時候種子事件可能是我們人生中的悲劇,但我們卻也因此找到自己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在大多數時候,這些意外的事情激發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去尋找自己其他的可能。 心理學家Marie Forgeard也在自己的研究中發現,那些面對盧安達大屠殺的人,很多最後都變成極有創造力的音樂家與藝術家,而這也是他們復甦的一段旅程。

綜合來說,這些研究讓我們瞭解到,有意義與創造的探索並不僅僅是受苦之人的內心安慰而已,而更是我們心智功能的運作機制,是我們人類如何面對預期外改變的心理及大腦機制。預期外的改變,是一種訊號,招喚出我們潛在的創造性超能力,這樣的力量是心智上的,讓我們想盡辦法用心理去克服自己面對的災難與困難。

英雄並非永遠快樂

當然你或許也會發現在這樣的事實之下,我們的探索旅程並不一定是快樂的。快樂至少不會在當下出現,當你面對一連串的苦難,可能是失業、分手、或是各式各樣的災難,你的生命會出現一段空擋,但你也會發現一件事情,這或許對你來說是另一次機會。

當然我們內心如果要選擇,我們寧願不要這樣的機會。而研究確實也發現,就算找到意義是會帶來內心無限滿足的經驗,但對許多人來說尋找意義的過程,依然像是一種一直找不到現在馬上要用的東西的心情,總是有些令人害怕、令人覺得很煩。

對於我們來說在這段不安、讓人害怕的尋找與探索的旅程中,卻是我們人生中最有創造力的一段時間,而也是我們能為生活與環境留下一些資產的少數機會。這也是作家卡夫卡,所講述的道理;在他1912的最後一個月,他提到這是他會黑暗,但也是最有創造力的一段期間,卡夫卡告訴朋友,那時候所產出的故事,就像人類出生的狀況一樣,覆蓋著髒污與黏稠的液體,而或許我們面對著人生中真實的轉機(那些我們不想要的改變出現的時候),內心的經驗確實是混濁,沾附黏液般的不自在。

混亂或許是我們生活的代價之一,但混亂也是我們為什麼活著的證明,而混亂也是我們心智的重要時刻,讓我們開始去尋找並且創造更多可能。

參考文獻:

T. Proulx and S. J. Heine (2009) , Connections to Kafka: Exposure to Meaning Threats Improves Implicit Learning of an Artificial Gramma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9), 1125–1131

Heintzelman, Samantha J.; King, Laura A. (2016), Meaning in life and intu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110(3),477-492.

-----

pinsoul + 編譯

(photo: Marc Mai'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trategic-thinking/201604/the-kafka-effect

你說你不喜歡自己的生活,那是不是應該嘗試的更多去改變呢?.......

我們每個人都很愛笑,只是背後的意思有差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