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如何養育出一個自戀的人?!....

從1970年代開始,自尊(self-esteem;對自己價值的主觀評價)就成為許多家庭、老師與心理學家很重視的事情。家長都會認為自己需要培養小孩的自尊,或是對自己正向的自我評價,而這樣也才能讓小朋友在長大後比較快樂,成為有生產裡的成人。而做教育的人也相信個人自尊是很重要的,對於學業上的成功很關鍵,所以學校老師盡力把批評轉換成鼓勵,希望可以提升學生們對自我價值的評價。而在心理學家中,心理治療與許多訓練人員也認為,就是因為個案的自尊比較低,因此提升個人自我價值就成為關鍵,而許多訓練者更認為我們要假裝自己很有價值,直到這件事情在生活成真為止,因為有總比沒有好。

許多研究都顯示,自尊與主觀幸福感、或是生活中的快樂感之間的關係。因此打造個人的自尊,逐漸深化進入我們的教育與教養之中,成為世代的任務。雖然這樣的立意良好,但荷蘭的心理學家 Eddie Brummelman、Sander Thomaes與Constantine Sedikides認為,我們生活中各式各樣想要打造自尊的方法,其實可能會打造出一個世代的怪獸(心理上的怪獸)。

根據人格心理學家的想法,過去我們常常在爭論人格是穩定,還是會隨時間改變的,而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有些人格特質會遺傳,在出生時就存在,而這樣的想法可以稱為“固態模式”,認為人格是長時間在生命之中穩定存在的,隨著發展而慢慢演變。但另外一群心理學家則是認為,我們的人格會隨著接觸的經驗而形塑,這種想法稱為:“流動模式”,也就是認為人格是透過變動的情境而在生命中不動變化。

但是有第三組心理學家採取中間的立場,認為人格會在兒童時期流動,但在青少年到成年早期而趨於穩定。我們可以稱這叫做“果凍模式”人格。如果你相信一個成年人現在的樣子,是因為他小時候如何被養大的,那你或許會比較喜歡這樣的果凍模式。你或許會抱怨自己,但不是抱怨自己的基因,也不是抱怨自己現在的處境,而是那過去的成長背景。

Brummelman 博士與他的同事們,認為過去研究顯示自尊與個人的自戀都有其基因基礎。然而他們認為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來自於,兒童時期與家長的互動、老師與其他重要成年人的互動。雖然自尊與自戀有一些相似的特徵,但研究者認為本質上自戀與自尊是不同的,而嘗試在我們的小時候根植所謂比較佳的自尊,有可能會反而鼓勵了自戀傾向的發生。

現階段許多人認為,自戀就是一種過度發展的自尊(過度地對自己持有正向的主觀評價),但研究者認為這之間的差異比我們想像中的大。自尊與自戀雖然都是我們自己主觀如何知覺自己,如何評價自己的結果;但自戀的人與高自尊的人看世界的方式很不一樣,最大的差異在於兩者,在想自己與別人這件事情上有很大的不同。

自戀的人認為自己的社交世界是垂直的,他看世界中的人有排序,有些人高有些人低,基本上沒有人是跟別人平等狀態的,所以自戀人的目標是超越別人,或是爬到別人上面,不論用什麼方式,而通常自戀的人也會運用自己的關係去幫自己往上爬。

而對於高自尊的人,或許看世界是水平的,他們會認為團體中的人有公同平等的基礎。這樣的人尋找陪伴的人,而非想辦法超越別人;因此也會試著與別人建立深入而且親密的連結,換句話說,他們看待關係,會把關係當成自己的目標,而非自己通往卓越、或是有所提升自己脆弱的自我價值的方法。

總結來說,自戀的人看待自己會比較優越,而高自尊的人則是看到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而對於自尊與自戀來說,通常小朋友從七歲開始就會發展出這種主觀感受了。這個時候小朋友會發展對自己全面性的感受,同時也會發展社會知覺的技巧,去透過比較別人而判斷自己的狀態,或是別人如何看自己的。對於青少年來說,這個時候就像果凍凝固一樣,人格慢慢導入好的自尊,或是自戀的狀態。

上述的理論,研究者透過長時間的研究去驗證,他們長時間觀察小朋友的人格與父母養育互動的方式。他們發現小朋友如果發展出高的自尊,父母也會比較容易展現對小孩的喜愛與情感,但不一定會過度地誇獎小孩。然而,小朋友發展出自戀的傾向,父母通常會展現過度的誇獎,而且持續地把自己小孩跟別人做比較,去比較自己小孩完成了什麼,而沒完成什麼。所以基本上可以說,父母的溫暖引導出個人好的自尊,而父母的過度評價則是引導出自戀傾向。

Brummelman與同事們同時也提出一些介入方案,幫助小朋友發展出高的自尊,而避免產生自戀的傾向。第一、他們認為父母與老師可以讚美自己的小孩完成的事情,但不需要拿它們去跟同儕比較,而這個差別在於“你做得不錯ㄝ!”與“你是最棒的!”這兩句話,第一句話傳遞個人價值,核心在於自己的價值被看見,是自尊的核心;而第二種則是傳遞一種優越的想法,也就是你比較好的想法,也就是自戀的核心。第二、小朋友可以透過,鼓勵他們去想想看與同儕之間相似的地方在哪,而減少個人自戀的思考,而非灌輸誰比較優越的概念。

第三種方式,研究者認為當小朋友展現比較低的自尊時,這樣的小孩需要我們特別協助他們重新詮釋別人評價自己的方式。當我們有低的自尊時,不論是小孩或成人,都傾向區忽略讚美,卻停在批評之中。年長的人需要跟小朋友再次確保,他們是有價值的,值得獲得正面的評價,而那些批評應該當作對自己有建設性的回饋。

對小朋友們適當的照顧,與養育,將扶植個人的自我感,通向健康的自尊,在人格尚未凝固前,我們都可以為自己身邊的小孩打造好且健康的自我評價。

參考文獻

Brummelman, E., Thomaes, S., & Sedikides, C. (2016). Separating narcissism from self-esteem.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8-13.

------

pinsoul + 編譯

(photo: Stev’nn Hall'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talking-apes/201603/care-and-feeding-your-narcissist?collection=1086885

如何判別自己是不是一個成熟的人?!...

為什麼”安靜“可以為我們的大腦帶來好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