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你身邊最近的新聞是什麼呢?然後你是如何感覺的?悲傷?生氣?擔心?興奮?感激呢?還是前面的心情都有一些呢?同時間體驗到多重的情緒,這樣的心情會讓我們一時感覺起來好像不知道自己的感觸是什麼,你可能有些模糊、有些不確定、或說有些優柔寡斷的。心理學家會說這樣的狀態是複雜性情緒的狀態(emotionally complex)。根據最新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情緒的複雜可能在不同國家之間程度也有所不同。
學界有兩種定義情緒複雜這件事情。一種稱為“情緒的辯證傾向”(emotional dialecticism),也就是說我們同時感覺到正向,或負向的情緒。另一種是稱為“情緒的分化”,也就是個人能夠分割,且描繪自己心情裡的不同情緒。
在研究中,Igor Grossmann 與Alex Huynh博士嘗試探索,所謂的情緒複雜狀態是否在不同文化間有所不同。他從10個不同的國家,隨機抽樣了130萬個英文網站,然後去追蹤每當兩個負面情緒字出現之間,正向情緒字出現的次數。他們發現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跟其他六個國家(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紐西蘭、南非)相比顯現高度底混合情緒在他們的文字之中。
接著,研究者收集來自俄羅斯、美國、日本、印度、德國、英國等國家大學生對於自己在不同經驗之間所產生情緒的描述,這些經驗包含新交到朋友、受傷等。他們發現俄羅斯、印度、日本等國家,在所謂的情緒變正狀態、與情緒分化狀態上比較高。
研究者認為這樣的差異,反映出俄羅斯、印度與日本在文化上的差異,傾向把相互依賴上放在比較高的價值,研究中認為:這些地方的人會比較嘗試去期望,或是關注別人,專注在自己的社交脈絡與別人在群體中所表現的情緒,也會認為別人的情緒是源自於跟別人互動下的產物。而在西方世界的國家,則是比較認為情緒是導因自己而來的。
研究者在研究最後比較美國與日本的情緒複雜狀態,研究中比對不同的年齡層,使用相同有關最近經驗的問題,給大學生回答。結果顯現,比起美國,日本展現出比較高的情緒複雜度。
整體來說,研究發現,在情緒複雜的程度上,不同文化確實有所差異,這樣的差異可能反映不同國家在重視交互社會影響上的力念有所不同。當我們的情緒與別人有所相絆時,我們也會產生出比較複雜的情緒狀態。(因為當別人開心的時候,我們有可能內心是悲傷的,也因為我們在意別人的心情,所以別人的心情與自己內心的心情就算有點落差,我們也會把這些情緒當成自己整體經驗的一部份。舉例來說:當我看見別人可以放假很開心,自己卻無法放假,我們因為很重視別人的想法與狀態,所以別人的狀態也會影響到自己,我們的內心可能會因此嫉妒而感到不開心,但表面上卻又會表現得看見別人出去玩好羨慕,有一種雀躍的感覺,但內心同時又可能不以為然,很想躲避這樣的狀態。)
在先前的研究發現,複雜的情緒可能帶來比較高的生活福祉。這顯示,未來的研究工作可以進一步瞭解到,訓練一般人多投入社交情境,提升彼此互相依賴的狀態,是否可以增加我們的情緒複雜度。(而好的情緒複雜度是否在個別的文化下,都會帶來好的結果,或許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
pinsoul + 編譯
(photo: Marius Vieth'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6/01/emotional-complexity-study/42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