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每天的語言中,偏執多疑(paranoia)是指那些總是過份猜忌,卻也不會透過真實情況改變想法的人,這種狀態是指,總覺得別人在針對自己的感覺。這樣的狀況,我們會總是對別人所說的解讀太多,很快陷入批評,但自己絕無法開放面對批評。所謂的小題大作常常就是指這樣偏執多疑的人。研究顯示,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人,大約15%-30%之間,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經驗到類似猜忌的思考。舉例來說,大約有42%的大學生提到,自己大約每週都會至少接收到一則散佈於同學間有關自己的負面評論。對於偏執多疑的人來說,整體的情緒狀態是負面的,充滿憂鬱、情緒、焦慮與不好的自尊。
偏執多疑是一種心智的失序,有時候並非只是個性上的缺陷而已。多疑的人常傾向去對世界與身邊的人形成錯誤的見解。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思考偏誤,讓我們陷入偏執而無法理性。
1.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 這類偏執多疑的人,會對自己內心的某件事情,強烈地收尋各式各樣可能的證明。這樣的人不會注意到自己所謂的理性評論,其實只是在尋找與自己原先觀點相似的特徵來證明自己而已。
2. 注意力偏誤(Attention bias) - 用來執行確認偏誤的工具,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我們會積極,極端地窄化自己的注意力去投注在這些確認自己觀點上。舉例來說,當我們自尊比較低時,我們會高度敏感地去注意到別人是否忽略自己,而且我們會持續地監控任何可能代表不喜歡自己的舉動。
3. 推理的失序(Disorders of reasoning) - 當多疑的人基於某些證據接受了某種信念,就不會輕易地放棄這樣的信念。當有新的證據發生,會不願意去調整原先的判斷,而不去考量其他可能的解釋。
4. 扭曲的現實感(Distorted reality) – 多疑猜忌的人會用偏誤的觀點看待世界,他們思考的歷程,是從自己的信念出發去尋找證據。多疑的人通常只聽或看那些自己感興趣的特定線索,嘗試去維持自己偏執的想法。舉例來說,在許多同事間的相處,有些人會忽略一些細節,忽略別人真實的意圖,常常誤解別人的意思,而只專注在自己想要看見的事情上。
5. 被害妄想(Persecutory delusion) - 這樣的人是愛抱怨的人,他們會傾向把生活中的事件怪罪於別人。舉例來說,他們會檢視生活中的負面事件,是因為別人有害的意圖所導致,他們不會擔憂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跟被害妄想有關的就是誇大的想法,這些誇大的想法會幫助自己對抗焦慮與自己的脆弱。為了對抗自己的低自尊,與沒有人愛自己的恐懼,這樣的人會說服自己這世界上的人都是如此。
6. 偏執的投射(Paranoid Projection) - 投射指的是我們否認自己內在的緊張感受,把這些感受轉換成來自外在的威脅。舉例來說,我們會把“我討厭他”,轉換成“他討厭我”。這種心智的操作就是偏執思考的本質。舉例來說,我們對於世界偏差的預期,會轉換成各種別人不認同自己的證明。
7. 迷信的想法(Overvalued ideas) - 迷信的想法是妄想的簡易版,通常會引導我們的行為。舉例來說,我們會做一些特定的舉動,來避免自己壞運的發生,很多人會遵守特定的法則來避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後果。當這些迷信的想法發生時,我們會產生一種這個世界被某些特定力量控制的奇幻想法。例如我們去旅館的時候不喜歡睡邊間,不喜歡某一層樓之類的。
8. 錯誤的意義製造(Erroneous Sense-Making) - 多疑的人在知覺上是對的,但在判斷上卻是錯的。創造意義是我們人類的動機,但有時候意義的創造過程可能不一定是很正確的。心理學家Michael Gazzaniga認為,我們有證明自己的行動的壓力,而這樣的證明過程是操控在大腦的詮釋系統之中。而詮釋讓我們能夠跨越情境而產生解釋與假設,而詮釋的過程也會讓我們產生整合與統一的感覺,但換個方面來看,大腦只知覺那些我們想要的資訊,來符合我們的詮釋,讓我們陷入麻煩的不是我們不懂的事情,而是那些我們知道的卻不認為是錯的事情。
-------
pinsoul + 編譯
(photo: Elena et Alessandro'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cience-choice/201602/8-biases-in-paranoid-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