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因為長大了,所以必須站在分離與共生的十字路口上...

你能想像人生是有階段的嗎?是像爬樓梯一樣一階跨一階的嗎?過去心理學家喜愛引用知名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的生命心理社會發展的階段論,他的想法認為,在我們的發展階段中有八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像一場任務一樣,我們會克服特定階段的任務後,繼續往下成長。舉例來說,在他的理論之中20歲與40歲之間的階段,我們生命發展最重要的課題是:親密關係的建立與孤獨的議題,在這段時間友誼的影響特別重,而我們也不斷地詢問自己愛是什麼,而自己是如何愛人的,真正的愛存在嗎?等等問題,這段時間不斷需要自己去克服的重大事務就是親密關係。

為了要成長,或是達到我們心中一種覺得自己長大的感覺,我們需要不斷地熟練特定的議題,想清楚,或多或少修正自己來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我們人生的最後任務開始於60歲,這時候的我們開始尋找自我的整合與理解什麼是人生的智慧,我們會開始花許多時間回顧自己的人生,幫助自己拼湊出整體生命的樣貌,但有些人或許做得好,有些人做不好,所以也有了真誠品德與心灰意冷的差異。

在我們剛出社會的階段,對於我們生活最大的課題在於,我們開始要尋求自己是什麼的認同,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形塑個人的空間,所以多數時候我們會考量自己多一些,產生多一點自己的想法,但因為要追求個人發展,過往學生時前的友誼開始面臨分離的階段,或是我們也必須面對與父母開始產生分離的階段。這個時機點就如同上面所說的親密關係與疏離的兩難,而這階段的自己比較像在個人發展和與人共生之間尋求平衡的過程。

我們在出社會的時候,總是有一些事情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那就是父母對於自己生活的支配慾望的延伸,在這階段父母還是會時不時地干涉自己的生活,而也不是自己的生活不能被別人介入,而是這樣的介入時不時地會對自己產生某種心態上的混亂,因為在這個階段我們或許等到了期待已久的個人發展,但生活的被介入卻可是另外一股共生力量的拉扯,這個時候個人與共生的概念很難整合在一起,而時常是對立的,也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拉扯。

或許在我們的社會很少父母會在自己孩子的這個階段,設想幫小孩子嘗試脫離自己,或是用一種健康的方式開始把彼此當成獨立的個體,因為我們共生的力量確實比較強,也或許過往已經共生了二十多年,相較於進入獨立個人的階段才數個月或數年,實在很能有所轉換。但在我們的發展階段,分離與個人化所帶來的挑戰與衝突,或許遠比父母想像的來得嚴峻。我們不只要跟父母爭取個人化的空間,我們或許也想要在友誼、過往的經驗裡爭取個人化的空間。或多或少我們會想像接下來的階段,“我應該會有一個新的氣象”,但每當過往已經累積的人事物回頭牽涉自己時,這時候內心對於共生與個人化的矛盾又會開始產生作用。而這也成為我們生活經驗中隱晦影響我們心情的重要來源。而這樣階段性的任務是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去解決的,分離、共生與認同般”我是誰“的尋找更是這個二十到四十階段的重要任務,我們或許會產生很多問題、很多決策、很多割捨,但每個人克服這一切的步伐不一樣,有些人或許在此時很成熟,但在過往後的幾年而退步,但有些人成長的很慢,在後面幾年突飛猛進,這也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驗的豐富與連結有關。

但雖然分離、個人成長、與共生之間的兩難常出現在二十到四十的階段,但事實上這樣的任務在四十歲往後的日子依然會時常出現,我們必須面對生老病死、突然其來的轉變、父母的照顧與離別等等。而這樣的任務可以說是我們二十歲以後與我們形影不離的重要事項。

你如何處理這個階段的任務呢?而你現在是否有意識到這樣的階段性任務的影響呢?如果你想著如何幫自己找到這個階段的答案,開放地尋找自己的生命經驗或許是完成這個任務的捷徑,因為只有越多的經驗進入自己的意識中,也才有越細膩的決定與思維產生於腦海,而我們也能在這段時間過完後發掘下一階段任務的重要性,而為這階段的任務找到一個穩定長久存在的答案。

------

by pinsoul +

(photo:  Michael Streckbein's work)

因為想被人瞧得起,所以做了個總是被人識破的吹噓者...

因恐懼而帶來無限的恐懼,還是因恐懼帶來勇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