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你是一個追逐夢想的人,還是想辦法逃避夢魘的人呢?

有兩種完成事情的方式:一種是追尋夢想,另一種是迴避夢魘。

當我們想要追尋夢想時,我們會努力工作追尋目標,我們保持專注與動機強烈,在每天結束時我們都會感到一些快樂。

當一個人是想辦法逃避夢魘時,他會同樣努力工作,但常常會陷入困惑、分神與挫折。在每天結束時,他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做得夠多。

那這兩種做事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這跟基因沒有關係,也跟如何養育沒有關係,也不代表人格。

而這跟我們如何設定目標有關。

事實上有兩種目標導向。

促進的目標導向,與防衛的目標導向。

促進的目標導向(promotion),與我們想要達成什麼有關。這樣的目標下,展現我們想要完成某些事情的渴望、特彆想去某些地方、或是成為某種人。我們會讓自己設法朝向某些方向。

在工作上,舉例來說,促進者或設定目標,如“我想要加薪”、“我想要增加自己的客戶量”、或是“我想要能夠升職”。

使用促進的目標導向,可以幫助自己創造更好的計畫,強化自己的努力,然後保持專注。這樣也讓我們更容易追尋自己該做的,也更容易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情,或是需要信仰之類的。

防衛的目標導向(prevention)則是專注在某些自己想要迴避的事情上。他們想辦法防衛負面的結果,也清楚自己應該要閃躲讓自己不舒服的情境。這樣的人會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也會知道自己不想要成為什麼。

在工作上,防衛者會設定目標成:“我不想要失去自己的工作”、或是“我希望自己不會得到負面的評價”。這些都會驅使我們把工作做好,因為我們害怕有壞的評價或收到解雇通知。

對於促進目標導向的人來說,自己通常會比較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當你設定防衛型的目標時,就會面臨一些挑戰,因為你會知道自己想要改變,但卻可能對自己應該改變成什麼感到困惑。這樣的人面對的風險就是會卡住,會開始原地打轉,看不到成果。

而個人如果有促進基礎的目標時,我們就像有在GPS設定終點站。我們知道自己該去哪,我們有輸入精確的地理位置,然後朝著這個方向邁進。如果你想要去海邊,你會想辦法輸入海邊的名稱,然後發現最近的海邊在哪。然後會有一些規劃,再跟隨自己的規劃,然後去海邊玩。

對於防衛目標導向的人來說,比較像是,跟自己說“想辦法帶我離開城市吧”,但卻沒有精確地跟GPS你想去哪裡。GPS沒有方向,因此也會讓自己無法離開家裡,或是你可能花一整天的時間尋找自己該去哪,最後可能迷失在沒有具體方向中,哪都沒有去。

防衛導向的目標總是像是把開關打開,這樣的人會無止境地追尋某些東西,但有些事情可能永遠無法完成。

真實的情況是,所有我們都有時候思考的方式是促進導向,但有時候是防衛導向。你要能夠知道自己是促進者,還是防衛者並不容易,而且也沒有什麼價值。總是想著要如何描繪自己的目標,可能反而模糊自己的意圖、延宕自己的執行,讓我們容易放棄事情。

下面是一些差異,有關促進與防衛目標的差別:

  1. 做 vs. 不做:促進目標導向會告訴自己該做什麼,他們會因此有所行動。而防衛目標導向的人會告訴你不該做什麼,而這也會讓自己比較不願行動或缺乏方向。

  2. 面對 vs. 逃避:促進目標的人會鼓勵自己去面對情境。防衛目標的人會想辦法去減少自己的負擔。

  3. 開始 vs. 停止:促進目標的人會傾向展開行動,會用動作來面對事物。防衛目標的人會阻止行動,讓自己盡量避免去做一些事情。 

  4. 增加vs. 損失:促進目標的人會專注在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防衛目標的人會專注在保護自己已經有的東西。 

     

所以,你是哪一種人呢?你是一個追逐夢想的人,還是想辦法迴避夢魘的人呢?

———————

pinsoul + 編譯

(photo: 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s work)

參考資料: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mashing-the-brainblocks/201508/chasing-dreams-or-avoiding-nightmares

在每一次抉擇時,都把自己的價值觀考量進去!:一種做出好選擇的方法。

12個方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焦慮調節策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