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常擔心(worry),但不是容易害怕的那種,你的焦慮也許跟高智商有關。這樣的概念存在一段時間了,因為我們總是認為無知有時候是一種福報,因為不用懂很多事情也不用擔心很多事情,而相反的知識卻是讓我們因為知道了太多而心理受苦。
在最近的研究中,心理學家 Alexander Penney與同事們針對了一百個學生進行了探討,他們測量了學生自陳的擔心程度。研究者發現學生們煩惱擔憂越多時,他們在口語的智力測驗分數(註:標準魏氏智力測驗區分為口語與作業兩大區塊,口語牽涉到一些語言符號相關的理解表現)就越高。
容易憂慮擔心的人比較聰明,這樣的想法被重新注意從2012年心理學家Tsachi Ein-Dor 和 Orgad Tal的實驗開始。在實驗中的學生,每個人都會用電腦進行一系列的藝術作業評量,但這只是表面的作業;在進行的同時,參與實驗的人會突發現地在螢幕上顯示電腦因此中毒了,而安排好的演員會緊急地跑進去,表現需要緊急的技術支援。
在實驗中,可以發現容易緊張焦慮的人,確實比較容易固著在原本發生的緊急事件上,而他們也比較容易想要表達與關注這些警訊,不想因為自己的行為耽誤了警訊。顯然神經質的人確實比較緊覺,也比較有效率一些。除了這個實驗外,研究者在其他的研究中也發現,容易擔心的人,比起冷靜的人,覺察到威脅的速度確實比較快一點,甚至在嗅覺上也比較敏銳。
擔心的人真的比較敏銳嗎?
精神科醫師Jeremy Coplan則是另外發表了其他的研究,發現因為廣泛性焦慮疾患(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而受苦的人,如果他們的智商越高,表現的症狀也比較嚴重。
所以很多研究者開始認為,容易擔心的人,似乎比較敏銳,因為擔心的心智就如同是不斷搜尋的心智,而聰明的人也許也比較有認知能力,可以同時間看待相同的情境用不同的角度,不論是好的或是壞的。顯然在口語智力比較好的人,能夠考量更多過去與未來事情的細節,但同時也導致比較多的反覆思考與擔憂。
當然這樣的關係也可能是雙向的。因為比較容易焦慮的小孩,可能在學校時比較專注與投入,因此比較容易有好的智商,可以說聰明的人總會找到比較多事情來擔心煩惱。
如果我們對於未來不安的想像,是奠基於可能的事實的話,這些擔心會許也會帶來比較安全的解決方案,來預防未來不好的事情發生,而這樣的心境似乎是聽起來比較聰明。
所以聰明的人該擔心還是不擔心?
但也有許多相反的意見,許多學者也發現,容易擔心的人似乎比較容易出錯,而根據知名心理學家Robert Epstein,如果你越聰明,你應該越容易懂得放輕鬆,因為當你焦慮不安時,你顯然想的不夠清楚。
所以到底聰明的人是不是比較容易擔心事情呢,顯然說依舊兩極,因為你一定可以發現許多很厲害的思想家,都因焦慮所苦,例如發明家特斯拉、演化科學家達爾文、或是數學家哥爾德等等。
顯然“精確”與“放鬆”不容易兼得?
顯然適當的焦慮與擔憂,也能創造某種創造力,我們在這樣的擔心的狀況下,確實可能會想的比較周延、比較仔細,如果是針對安全或是正確性之類的議題上的話。但如果是人與人相處的話呢?一直擔心對方應該如何做、如何想,是不是也是一種控制的延伸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真的能夠我們智能的推論就能預測嗎?如果不能,因此一直猜想或在腦海裡設想別人的一舉一動,而因此擔心不斷,是否是把智能用在錯誤的議題上呢?
如果聰明跟仔細與邏輯推演有關,擔心的人似乎確實看起來智商比較高。但如果聰明不只是跟作業表現的能力有關,而更多是懂得因地制宜、設身處地的彈性表現有關的話,擔心的人似乎就有點不夠聰明了! 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總是擔心東擔心西而影響生活品質,勝過只想把事情做完美考量清楚,或許你可以選擇在“彈性過生活”這個定義下的聰明,來引導自己的生活。
—————————
by pinsoul +
(photo: graphic designer Akira Oozawa's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