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妳/你正處於很深的失落,或是創傷時,你的心一定有一種無法形容,感覺好像分割成一片一片的感覺。或是說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心碎掉了,在某個程度上心好像在淌血。這個時候我們甚至會覺得難以呼吸,有一種窒息的感覺。我們的心就像譬喻著我們的生活,譬喻著我們內在的情緒身心,每當我面對哀傷或是心痛,我們就好比心碎的狀態。當然我們要讓心在跳動起來,不是要拿電極器把自己電醒,而是我們需要用實際的行動把這些破碎的片段重新組合起來。
每當我們面對一個令自己震驚的失落經驗時,那中心中的哀傷是不言可喻。我們相信這大家都能理解,但如果你長時間花在逃避痛苦,想儘辦法想把這些不安推出去,你會發現這比你想像中的困難,你會比你想像中的更要痲痹於此。這些失落的經驗只會不斷地回頭找你,除非你開始真正地面對它。
當心碎了時,將是開始往內心深處探尋的旅程
下面有七個步驟,讓我們在這段旅程中,嘗試著克服或是轉化自己破碎的心。
步驟1:克服自己的否認
否認(Denial )是我們面對心碎時第一時間會反應出來的防衛機制。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當我們面對那些失落,我們會想儘辦法不去接受這些已經發生的事實,找儘了理由來說服自己事情還沒發生。這就像有一個訪客,來到你家跟你講了一件壞消息,你會想把他趕出去,因為你覺得他來鬧的,你不想聽那些不好的事情發生。
步驟2:承認自己心已經受傷了
你必須開始去承認自己的心已經因為某個人、某件東西、或是個事件而受傷了。當你走入這個經驗,然後開始忍受那些你原本覺得無法負擔的哀傷,你便開始給自己時間去管理、處理、療癒這些心痛心碎的根源。你只需要嘗試著去面對這些哀傷就好。
步驟3:轉變自己過度的理智化
我們會想要理性地告訴自己,事情並沒有發生,事情也不應該是這樣子的,這些都只是噩夢,事情會改變的,一切都會一如往常。我們會否認自己的痛苦,祈禱事情如果可以重來,我們將會不一樣、將會悔改、將會改變,我們會付出更多。我們會想要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能克服一切,我們會不斷地探尋別人該怎麼做,該去何處,該如何讓自己療癒。但這時候我們必須停下來自己過度理性的分析,自己該何去何從,停止自己一直想要想出辦法改變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
步驟4:降服,不再掙扎
在這個步驟中,我們要走入降服的空間之中,讓自己願意開始進入修補內心的艱困歷程。當我們願意讓自己先投降了,我們才能進入一種狀態,不再一直想要知道,或想要做什麼事情,而是靜下心來,先回頭看看自己的狀態是怎麼發生的,而這一切的意義與目的又是什麼,我們需要讓自己願意花更長的時間去修補自己的狀態,而非一直想透過理性的分析,快速地解決一切。在這個階段我們用耐心去等待改變的到來,而非一直強求一定要做些什麼。
步驟五:接納
當我們要從心碎的狀態回到現實生活中,覺得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接納讓我們在這個階段可以誇出第一步,讓我們可以用緩慢微小的步伐走回生活中的常軌。想像看看,當你失戀時,心痛的感覺,你走在路上成雙成對的人,是否會觸動內心許多心碎的感受呢?!在這個時候,如果你願意以擁抱代替排斥,接納那些自己已經發生的事實,也願意接納大家與自己的不同,你將可以回到常軌,面對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
步驟六:擁抱現在
或許在這個階段你會體驗到,過去就是過去了,現在也就是這個當下,未來則還未到來。當我們悲傷的時候,我們活在過去的創傷之中,記憶之中,在這些記憶中失落了自己。但當我們能接納那些過去的失落,以及創傷時,我們就願意讓那些記憶維持在那裡,而面對現在我們也開始願意奠基在那些讓自己心碎的過去。為了往下一步走,我們必須先擁抱此時此刻,願意面對我們當下的人生。我們可以簡單地練習正念的技術,透過靜坐來幫助自己的意識狀態回歸到當下的時刻,讓我們那些反覆、情緒化的思考慢下來,專注地面對當下環境中的變化。當然在這個階段,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技術,你可以學瑜伽,太極、或是培養良好的嗜好,讓自己開始投入當下、有生命力、接納、平靜的面對生活。
步驟七:創造新的未來
在正向心理學的領域中,我們開始不僅僅只要克服過去,擁抱當下,我們也希望透過過去心痛的經驗,放眼未來,為自己創造更願意投入。當我還是受害者姿態時,我們會想儘辦法避免痛苦,對於未來我們不想要在面對任何的痛苦經驗,我們反而會限縮自己的未來,或是不想想未來的事。但當我們能從接納過去,走相擁抱現在,我們將幫自己的未來開了一扇比較寬廣的大門。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深呼吸,把自己內心的眼睛打開,迎接未來任何可能故事的發生。追求自己曾有過的夢想,放開自己的想像力,開始有勇氣去夢想任何正面、充滿愛、有創造力的未來,不再侷限自己。這應該就是死後重生的概念吧!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個故事,為自己的生活就像小說一樣在寫下下一章。當你想要在自己的故事中增加更多可能,讓自己跳入水中,迎接下一坡浪潮,也許你會很驚訝自己在面對下一坡浪潮時,原來可以保有自信、歡愉、迎接任何可能。
————————
pinsoul + 編譯
(photo: illustrators, Garrett Kornelison's work)
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the-wise-open-mind/201210/how-transform-broken-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