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如果要獲得愛,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表現出愛!:請用 “微行動” 讓別人看見 “我” 在乎。

大多數的我們都能覺察到面帶微笑的重要性,很清楚微笑比起愁眉苦臉更容易獲得別人正向的回覆。當我們臉帶笑容的時候,別人會假設我們是快樂的,所以自然地會想跟我們在一起,而我們同樣也會想跟對方在一起。然而,我們比較不容易體認到的是,我們臉部的表情其實是會傳遞很多訊息的,我們的臉部微表情(microexpression)是我們傳遞出去微小、不易發現的訊號。

我們眼角旁的小皺摺就是我們傳遞微表情的實例之一,我們透過給身邊的一個簡單的眼神來傳遞某種有關自己當下心境的訊息。微表情可以提供一點快速的訊息讓陌生人知道自己是否可以進入你的個人空間,或是對方需要後退一步,要不然會有不好的事發生。

就像上面提的,微表情可以讓我們與別人更親近,但也可以讓我們與人疏離;同樣的我們的微動作也是如此,我們用的語彙,自己的行動方式都會讓我們更容易與別人建立關係,或是阻擾關係的進展。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Derald Sue博士 (2010),就提出一個詞彙稱為“微攻擊”(microaggression),就是一種有害別人的行為,但卻不如一般直率的攻擊如此顯而易見,是一種表達上很隱晦的攻擊行為。

Sue博士和他的同事是在種族歧視的議題上來檢驗這個概念的。他們認為許多過去外顯公開的種族主義想法,都地下化,被一些隱晦的溝通形態給取代,這些侵犯別人的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用某種羞辱別人的態度,用輕蔑、污辱或是用一些別的方式來冒犯來自少數族群的人(當然他們通常都無法覺察到自己在做什麼!)。

是在微行為中傳達攻擊,還是愛!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Tessa Basford (2014)認為這種“微攻擊”可以針對任何被歧視的對象。因為性別歧視的行為常常很類似於種族或是少數族群的歧視,而那些會用一些“微攻擊”來對待女性的人,往往也不會覺察到自己對於性別的態度(通常是男性)。

除了“微攻擊”以外,這裡要談的是另一個相反的概念,稱為“微喜愛”(microaffections)。因為我們的口語與非口語行為也會傳遞一些訊息,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別人知道我們是如何感覺的,心情是什麼,我們也時常用隱隱約約的方式傳遞自己想要與人親近的情感。

想像有個陌生人,走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了你一下。如果你的微表情傳遞的是,你不在意,或是覺得很好玩,你或許會因為這個碰撞而轉變成後續可以多認識對方,起個有趣的會談的機會。同樣的,如果是面對那些在你生活中常出現的人,你可以提供一個線索,讓對方知道你想在他旁邊,而且喜歡有他作伴。這種氛圍,甚至比直接用言語表達內在心情,更能讓對方覺得跟你相處是舒服而且放鬆的。

既然如此,讓我們回頭看看,是什麼樣的”微攻擊“你不應該也不想表達給別人的。 Basford博士與同事們的研究很清楚地用工作場合的腳本來描繪女性會遭受到各式各樣”微攻擊“的情境。這個研究的目的是,讓一般人在讀了這些腳本後,是否可以辨認出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另外研究團隊也想知道這些”微攻擊“,參與研究的人會覺得對自己帶來多少的傷害。

測試自己的“微攻擊”覺察力

這些腳本從中性一般的狀態,延伸到很直接坦率地攻擊,參與研究的人被指導要對這些腳本進行嚴重度的評分。每個人都要評估自己覺得各腳本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如果你也想了解一下自己的狀態,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區分出不同的”微攻擊“,你也可以測試一下自己,問問自己不同的腳本間有沒有差別,會不會造成傷害,造成傷害的程度為何:(在所有例子中主管皆為男性、下屬皆為女性)

腳本 1: 經理告訴業務員,她做的不錯,但她穿的衣服會給客人錯誤的訊息,因為衣服看起來太女性化了。

腳本 2: 長官告訴下屬,她做的不錯,整體而言都不錯,但她還可以透過訓練變得更好,因為我們永遠都有成長的空間。

腳本 3: 一個新進的員工剛剛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在做了一個正式的成果報告後,她的經理問她:這報告是誰幫她忙的。

腳本 4: 在跟老闆表達有關同事意見的對話中,一名女性的員工報告自己無意中聽到男同事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批評,只因為她是女的。而老闆認為這個女的過度反應了,因為她所質疑的男員工“並不是她講的那樣”。

根據研究資料,參加研究的人能夠清楚地每個腳本”微攻擊“的程度,並且區分出對於工作者的潛在影響。腳本1:被認為是一種“微冒犯”嚴重程度最嚴重;其次是腳本3的 “微羞辱” 與腳本4的 “微不信任” ,最後是腳本2的情況,老闆提供一種建設性的回饋,感覺起來沒有什麼傷害性,而可以被歸類為非“微攻擊”的範圍。

了解生活中的“微行為”,是一種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

如果把這些內容外推到人際關係中,你應該可以看得出來,這些腳本是可以如何類推到一般男女伴侶互動的氣氛之中了吧。有時候老公常常貶低自己老婆的成就,也不願嚴肅地面對對方,有時候負面地評論對方的外貌,讓老婆感到自己好像比一般人還差的感覺。

不論是在家裡,或工作的地方,各種形態”微攻擊“的表達都會讓我們被對方看得更負面一些。在研究中的大學生在涉世未深的狀況下都能了解這種微弱不意見的性別歧視,那更能想像多數的我們都可以知覺到這些隱晦但影響頗大的微行為。

當然這些研究成果,讓我們了解到更深層的性別歧視議題。但相反的,我們也再次地可以學到,我們在生活中的”微喜愛“同樣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親密關係,一切都在我們那些隱晦不易見的微表情微行為。當然如果你可以對自己那種漫不經心卻傷害對方的微行為有所敏感,有所留意的話,絕對可以避免自己身邊的人對你產生越來越多不好的感覺。反過來想,如果你可以透過一些正向的表情、簡單的正像語調、正向的微行為微口語,來傳遞自己對對方的關心,很自然地,身邊的人絕對會因為妳心情振奮,而妳自己也會因此感覺更好。

————————————

pinsoul + 編譯

(photo: Photographer Mark Nixon'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Ph.D. ’s blog Fulfillment at Any Age

Basford, T. E., Offermann, L. R., & Behrend, T. S. (2014). Do you see what I see? Perceptions of gender microaggressions in the workplace.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8(3), 340-349. doi:10.1177/0361684313511420

Sue, D.W. (2010) Microaggressions in everyday life: Race,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Hoboken NJ: John Wiley and Sons.

把我們的大拇指豎起來,給自己的生活一個讚!:如何拿掉嚴苛的眼鏡,用慷慨大方看待人生。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一直覺得自己很 “孤單” 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