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己人格的無知,可能會不利於自己的成長與人際關係。我們每的人在認識自己上都有盲點,我們常常是盲目地看待自己,在自我知識( self-knowledge)上的侷限顯然是一種普遍常見的人類狀態。我們應該如何克服呢? 第一、我們都可以指出自己在自我知識上的障礙;第二、我們都可以練習所謂的正念(mindfulness)覺察練習,來幫助自己增加自我知識。
如果從東方的佛教傳統來看,所謂的正念練習的目的常常是為了體認到自己的自我不適合久不變的,希望我們透過練習體驗到自己的無常。但基於現實的考量,我們顯然還是有很多個性的面向,自己很清楚,或是也需要我們多探索了解。所以我們即便佛教強調那種無常,沒有恆定的體驗,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依然還是有很多心智狀態與行為不太會改變,這是我們的人格,日復一日地持續維持著。
根據心理學裡的,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人往往透過觀察自己的狀態與行為來了解自己個性,特別是觀察到某些狀態在不同情境中持續維持著。而自我的盲目,則是常常導因於我們對自己的人格沒辦法獲得充分的訊息,而讓我們對自己有錯誤的認識與理解。心理學家 Simine Vazire則是把這種,獲得自我相關知識的障礙分為兩種:訊息上的障礙 與 動機上的障礙。
訊息上的障礙
所謂的訊息上的障礙導因於我們缺乏足夠或是夠有品質的訊息,所以無法充分的認識自己。舉例來說,我們無法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所以我們往往沒有別人內在狀態的知識,也無從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有時候我們會特別的緊張,但如果我們可以跟身邊的人比較,或許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狀態其實是很平常的;但現實是我們不太能知道別人是不是在內心也是如此。
另外,我們部分的人格我們也常常沒辦法意識到。我們無法總是覺察到自己是怎麼傳遞非口語訊息給別人的,也不太能從第三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想想看,自己是否有被側錄下來的影像或聲音嚇到呢?你講話一定有某些習慣,但你不一定會覺察到,或是懂得如何控制這些。我們很難獲得有關自己的客觀訊息,或許我們可以把自己錄影下來,或是做一些測驗來了解自己,但本質上我們確實很難獲得有關自己人格的客觀,沒有偏頗的資訊。
動機上的障礙
好吧!就算我們很努力地認識自己,得到了很多有關自己的訊息,我們也無法保證自己可以消化一切。這就是所謂的動機上的障礙,當我們知道了很多有關自己人格的資訊後,有時候我們卻無意識地排斥或否認這些資訊的真實性,自然而然地形成另一種自我知識上的障礙。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保護自我的渴望與動機,要觀察這一點或許我們想想看自戀的人是怎麼反應的就行了。有些人透過創造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來保護自己,當他接受到過於誠實的評論或抱怨時,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種阻抗來排斥那些新進來的訊息。這些動機上的障礙,指的就是我們想要自我增強(維持自己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或是自我證實(保護自己當下的自我形象)的動機,或影響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
追求沒有阻礙的自我認識
心理學家Erika Carlson在2013年透過探討正念相關的概念與練習,是如何可以用來克服我們在獲得自我知識時,所形成的訊息上的障礙與動機上的障礙。
當我們提到要用有意識地覺察,指的就是我們把自己的注意力專注在當下自己的經驗上,不去評斷也不去分析。所謂的正念狀態,跟反思狀態不太一樣,我們在反思的時候常常經過深入的分析與評斷來檢討自己。雖然反思跟正念一樣都是關注自己內在的狀態,但反思可能會重新編造有關自己的故事,而正念卻是強調單純的經驗自己這個人。正念覺察追求的是用不偏不倚的態度觀察自己的內在經驗。
如果能夠用心地有意識地認識自己,透過不偏頗不篩選的自我觀察,我們可以克服在認識自己上的訊息障礙與動機障礙。 花些心力專注在自己的思考與行為上,你就可以獲得更多更豐富有關自己的人格訊息。只要我們不去評價自己,我們就能消除那些想要不斷維護自己,證明自己的動機,反而真正了解自己的個性。也因為我們能充分了解自己個性的面貌,我們也才能知道在什麼時候可以有所選擇,而我們自己潛力與極限在哪裡!
—————————
pinsoul + 編譯
(photo: Patrick Kramer American painter)
參考資料: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the-mysteries-love/201503/the-two-main-barriers-self-knowledge
Carlson, E. (2013) Overcoming the Barriers to Self-Knowledge: Mindfulness as a Path to Seeing Yourself as You Really Ar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2) 17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