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我們到底是怎麼從小變得如此 “自戀” 的?

from http://www.motiongraphic.it/2014/04/flying-baby.html

from http://www.motiongraphic.it/2014/04/flying-baby.html

自戀的人常常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常常幻想自己有多成功,也相信自己比別人更值得得到特殊待遇。但黑暗面是,當自戀的人接收到羞辱或挫折時(通常是你沒有贊同他、或是以他為中心、或把他考慮在第一順位),他們也常常爆發出攻擊的行為,甚至是暴力行為。

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如此自戀(narcissistic)呢? 心理學家也不太確定這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但他們覺得父母的行為可能是故事發展的重要根源。現階段的心理學,有許多理論討論自戀是怎麼產生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learning theory )認為人之所以會變得比較自戀,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過度的誇獎,以及教導他們總是比別人好。而精神分析論( Psychoanalytic theory),則是有反方向的立場:主要認為當父母沒有提供足夠的溫暖,小朋友會發展出過度的自戀,作為個人的防衛機制來自我保護,就像“我如果沒辦法從父母身上得到愛,那我想辦法讓別人都愛我吧!”

在最新的發表(PNAS,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的研究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Eddie Brummelman博士則是做了一系列研究想看看到底哪種說法比較符合實際狀況。他們找到了565個小孩,大約從7歲到12歲,然後在跟父母分開的狀況下,來詢問簡單的問題,試圖了解每個人的“自戀”狀態、自尊(主觀對自己的評價),以及父母是否有過度誇讚、父母溫不溫暖等等面向,然後持續追蹤了一年半。

結果顯示,“支持社會學習理論,而不同於精神分析論”:自戀的小孩,父母確實有過度誇獎、過度讚美的問題,而不一定缺乏父母的溫暖。

當然研究的結果也不代表我們不應該對小朋友好。

在研究中發現,如果父母用仁慈、友愛的方式對待小孩,小朋友在自尊上比平均來的高。同時間他們的表現也不同於,那些比較自戀的小孩。

所以自尊(對自己的評價)與自戀是不同的。高自尊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好的,然而自戀的人會很樂切的想要別人也覺得自己是很棒很好的。

自戀的人無法透過對自己的評價來滿足自己的,他們必須要透過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感覺到自己值得特殊待遇,來證明自己。

研究者相信這是第一次長期追蹤小朋友在自戀傾向上的變化;而在很多研究也顯示,自戀可能跟個人的一些不良行為有關,例如一些暴力行為。而這樣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介入方式來處理有關自戀的問題。

那如果我們想要減少大家的自戀程度呢?<父母該如何做?>

這個研究讓我們可以有基礎來預防或減少年輕人自戀傾向,但現實狀況中,具備實證基礎的有效介入方案是很缺乏的。我們如果想要找到一個解決的方案,我們需要更多有關於“自戀”這件事情是怎麼發展出來的知識。而研究發現,自戀可能透過父母的過度讚美、過度保護與過度誇獎而被培養出來,這也讓我們知道:如果我們透過父母的教育訓練,將可以有效地遏止自戀傾向的發展。

(提供正確的鼓勵方式,與有效的且有原則的教養方式;至少我們知道實質的溫暖,透過關心與表達相互的情感,並投入去理解小朋友是正向有效的。)

這樣的介入方案可以幫助父母,在傳遞情感與對小朋友的欣賞時,避免讓小朋友過度地覺得自己總是比別人優越與突出,最終總是在期待自己可以得到別人特殊的待遇與關愛。

當然,所有的研究都無法真正的證明所有的事情,更多的研究需要被執行去探索真實的情況。研究的結果顯示出,父母的過度讚美誇獎,與自戀之間的關係只是中度的程度而已。但至少這樣的研究可以提醒我們,在面對小孩時,別誇大的說他有多棒多重要了!務實與有原則的互動可能更重要!

————————

pinsoul + 編譯

參考資料來源:

http://nymag.com/scienceofus/2015/03/how-children-become-narcissists.html

http://www.psmag.com/health-and-behavior/feel-happy-not-special

站在生活的酸甜苦辣前,我們需要“冷靜”以對!:體認四個事實,還原我們的彈性。

13個我們總是 睡不夠 的理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