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e Zeng Jiayuan's work
不是所有的夢都是相同的,其中可能包含各式各樣的人類經驗,有些包含令人頭暈目眩的情緒與事件,有些元素可能有時候很古怪。夢可能是好玩的、也可能是令人恐懼的、可能是悲傷的,也可能是奇異的。夢到自己在飛可能會讓人覺得特別愉快、夢到自己被追可能會讓自己感到害怕,夢到自己忘記去考試則是會讓人手足無措感到壓力很大。
夢的各種形式:
夢其實有很多分類的類型,包含:惡夢、不斷反覆出現的夢、或是清醒夢(lucid dream, 知道自己在做夢時做的夢)。讓我們簡略地看看這些夢的差別 -
惡夢:
惡夢被廣泛地定義為一種令人害怕的夢,甚至會導致我們產生某種程度的驚醒,我們常常覺得“不好的夢”稍微比惡夢輕微一點。大多數的人在一生之中都可能會經歷幾次惡夢,但惡夢對多數人來說都是很少見的,只有少數人會經常性的經歷惡夢。研究顯示大約有5%的人可能在每一周都會有一次惡夢。而惡夢可能導因於許多觸發的原因,包括壓力、激動的情緒、創傷的經驗(例如大災難、車禍等)等等。但惡夢也可能是因為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因為藥物或酒精的濫用,也有可能是因為生病狀態的關係。惡夢會讓個人驚醒導致睡眠的中斷,也可能會導致我們害怕睡著,害怕回到那段不好的夢裡。惡夢會導致一些與睡眠相關的健康不良後果,根據研究顯示,可能導致失眠、白天的疲憊、憂鬱與焦慮。
研究指出,下列的一些情況可能比較容易有惡夢的出現:
- 頭痛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 臨床的憂鬱問題(有時候憂鬱會導致惡夢增加,反過來,惡夢的發生也可能惡化憂鬱)
夜驚( Night terror):
夜驚或是睡眠恐懼,都是另外一種類似惡夢的經驗。夜驚是指我們同時經歷令人害怕的夢,也中斷睡眠,所以夜驚跟惡夢不太一樣。夜驚可能是比較強烈的惡夢狀態。這種狀態通常伴隨尖叫大叫,或是一些身體上的反應,例如從床上跳起、或是生理的恐慌狀態。研究認為夜驚發生在非快速眼動期的睡眠時間,而惡夢則是常發生在快速眼動期的時候(REM)。成年人也會夜驚的情況,但通常會以小朋友比較容易發生。大約有6%的小朋友會有長經歷夜驚的傾向。而另外也有一些身體狀況跟夜驚有關,如睡眠中止、或是小朋友的扁桃腺肥大。
重複發生的夢:
這類型的夢會反覆地一再規律的發生。研究指出反覆發生的夢可能通常都是比較讓人會不安恐慌的內容,而不論對於成年人或是小朋友來說,這類型的狀況也通常與心理上的困擾有關。
清醒夢(lucid dream, 知道自己在做夢時做的夢):
清醒夢是一種特別的做夢形式。在清醒夢的時候,做夢的人是知道自己在做夢的,通常也會設法控制或是操控夢的走向。研究發現,當我們在清醒夢時,會有不尋常的腦部活動,顯示出比較高的腦波頻率,也顯示出比較高程度的前額葉活動。而前額葉跟我們的意識覺察有深入的關係,也是我們創造自我感覺的腦部區塊,牽涉到我們使用記憶與語言的能力。所以清醒夢也讓我們更清楚做夢的機制,以及我們意識用作的腦部神經基礎。
什麼是我們夢境的素材:
做夢會透過許多方式影響我們清醒時的生活,而有關於我們為什麼做夢的理論,則是提到做夢是我們腦部在處理清醒時所吸收的情緒、刺激、記憶或訊息的歷程。根據研究顯示,大多數的人的夢境中出現的人物都是自己隨認識的,其中有一個研究顯示48%的夢裡角色通常做夢的人都可以叫出對方的名字,而35%的角色則是可能跟做夢的人的生活有實質的社交關係,例如是做夢的人的醫師、朋友、同事等等;少數 16%的角色才是做夢的人認不出來的。
其他的研究也發現,多數的夢境,都跟自己的自傳記憶(有關於自己人生故事的記憶)有關,而非是一些特定事件的位置與時間的相關記憶。許多我們日常生活的細節會影響著我們夢境的內容,例如懷孕的婦女比較會夢到自己懷孕與生小孩時的內容,那些在安寧病房工作的人,則是會夢到自己是照顧的家屬,正在照顧自己認識的人,音樂家則是更容易夢到有關音樂的內容。
這裡也有許多有趣的研究,顯示我們會夢到許多超出我們能力的事情,例如那些殘障的人夢到自己可以跑步、走路或游泳;而聽力有障礙的人則是常常聽到自己的夢。所以可以說我們的夢境通常取材於我們真實生活中的題材,讓我們可以像虛擬實境一樣演繹可能的真實生活,而這也讓我們在生存上或成長上有更多的想像與準備。
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常常並不會在夢境中立即出現。有時候有些經驗會在過了好幾天後出現在我們的夢中、有時候是好幾周。而這樣的現實生活在夢境中的延後出現,通常稱為夢境延宕。科學家花時間研究夢境與記憶之間的關係,認為不同形態的記憶可能會在夢境中結合在一起,例如最近幾天的記憶,或與一兩周之前的記憶,混合在一個夢境裡面。而夢到某件事情,或是特定的時間點,可能在反映我們的腦部正在固化那些重要的記憶訊息,有時候這些在夢境中結合的記憶可能不是那麼現實,或是合乎道理,但可以確定的事情是,我們醒著的時間中出現的各式記憶,都可能以片段或是扭曲的方式重新出現在夢境之中。
如果我們夢充斥著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各式各樣的內容,做夢就好像從我們的日常狀態再創造出一些有趣非凡的經驗。有時候做夢也可能是我們處理與調整自己碰到的創傷經驗的過程,一些悲傷、失落、恐懼、遺棄經驗或是生理上的痛苦,都會透過情緒與經驗的重放出現在我們的夢境之中。研究顯示當我們經歷愛的人離去的失落時,我們常常夢到有關他們的內容,悲傷的人會報告出下列類似的場景:
- 回憶起過去與愛的人相處生活的經驗
- 看見自己愛的人正在快樂與平和著活著
- 收到一些來自愛的人的訊息
而相同的研究也發現,大約60%悲痛的人在做夢時,會發現夢境會影響自己哀悼傷痛的歷程,在傷痛的期間所發生的夢可能是對自己有幫助的,但也可能帶給自己撫平傷口的困難。研究發現在遇到傷慟的第一年,我們會有相當高比例的程度是那種悲傷無法接受的夢境,而這可能跟當時自己憂鬱與焦慮的狀態有關。而在夢的狀態上,更容易產生惡夢,因為這可能跟我們經歷到創傷後的壓力症狀有關,我們可能正值憂鬱的狀態。
我們的夢境主題內容:
我們從古早時代對於檢視與詮釋自己夢境的內容就充滿興趣,在古老的社會,夢的詮釋者可能就像現在的專業工作者,而現今的科學,在某種程度上,也移轉了早期的手法來探究我們每個人的夢境內容,因為我們希望找出夢境背後的心理與認知機制,以及它可能蘊含的目的。而在我們持續探究夢境內容的過程中,現今的科學已經慢慢可以讓我們用以往無法看見夢境的方式來重新看到夢境。
許多來自夢境內容的資料,過去都仰賴夢的報告與問卷,夢境的經驗非常的廣泛,透過許多做夢人的整理,目前有一些形式的夢境是廣泛常出現的:
- 學校的夢(夢到在考試或讀書)
- 夢到被追
- 性愛的夢
- 墜落
- 遲到
- 在飛
- 受到身體上的攻擊
- 夢到一些死掉的人還活著,或是活著的人死了
而近期的一份有關惡夢的研究發現,惡夢最長出現內容主題是:
- 身體上被攻擊
- 人際上的衝突
- 經驗到失敗與無助的感覺
研究者發現,恐懼可能是在惡夢或不好的夢中最常見的情緒,當然有時候也會伴隨其他一些情緒。
了解夢境的未來趨勢:
最近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則是編碼了有關夢境的內容,他們利用神經的編碼,透過腦部的掃描,以及重複的問卷,來試圖辨識出有關夢境的視覺內容。研究著希望最終可以預測夢境的視覺內容,透過利用腦部活動所產生的訊號,希望可以達到75%-80%的準確率。
那神經的編碼會是夢境內容研究的未來嗎? 或許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能觀看昨天自己做的夢,但我們還是必須回答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做夢?⎦
也就是做夢的目的是什麼呢? 而這也是大多數人在面對自己印象深刻的夢境,第一想要問自己的問題⎡昨天這段夢,到底是什麼意思ㄚ!⎦,當然如果你記得昨天的夢,也可以問問看自己會如何詮釋它。
-----------------
pinsoul + 編譯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leep-newzzz/201501/why-we-dream-what-w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