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我們不一定要是一個完美、或特別的人,有時候與大家一樣也很好!..

根據心理學家、存在主義者Karen Horney,我們的想像力有時候會轉換成一種詛咒,因為生活能夠回報的總是超乎我們想像。如果生活給我們的回饋夠多,想像通常會是充滿快樂的幻想。當生活總是讓我們失望,我們總會有一種想要創造理想生活的方式來調補我們自己,我們熱愛心中那個完美版本的自己。我們的神經質、心理病理常常都是我們想要磨亮自己完美形象所投注的能量,讓我們可以想盡辦法增進我們現實中的情境。神經質是一種自己選擇的逃離現實藥物。

Karen Horney 告訴我們當我們看見完美主義時,我們有時很難分辨,因為每個人的完美主義都不太一樣,因此任何行動我們都可能是為了服務現實,也有可能是服務理想。我們可以特別努力學習,就是為了要讓自己單純感到驕傲,我們也可以特別努力學習,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到羞怒,而避免自己的好成績受到打擊,獲取我們神經質的驕傲。我們總是有時候會想要增進自己的完美印象,我們總是有可能表現得像人格疾患一樣。

在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的想法裡,我們都是想要扮演某種生活中的角色,而我們持續地避免在自己的表現上不被信任。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如果違背了人性,或是自然的法則,我們的角色扮演是病態的,換句換說,也就是我們超過了某些邊界。如果你希望減重,你需要接受所謂新陳代謝的法則。對某些人來說特別想要追求獨特的感覺,所以他們往往會用抱怨取代自己去嘗試任何可能,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新陳代謝有時候是法則的例外,而拒絕承認自己面對的狀況,覺得自己是特別的那個人。如果你希望控制自己的花費,你也必須接受所謂算術的規則,如果你希望停止拖延,你也必須接受時間的有限性。不論是減重者,拖延者,過度花費的人,通常都只想要一種方案,一種很像魔術一般能發揮效果的方案,總覺得自己比別人特別。

另外一個問題,關乎於我們如何在自己工作、愛情與關係上,面對那些打擊我們理想自我形象的事物。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會先拒絕承認這些打擊,讓我們可以持續維持自己完美的印象,或是自己有多特別這件事情,來讓我們冷靜。你可能會用拖延的方式、或是亂花錢的方式,去維持自己的狀態,而抗拒那些自然發生的法則。因此我們的反應通常也會反映我們對於打擊的憤怒,我們對於別人的打擊會用忽略的方式密對,我們透過忽略來保有自己的尊嚴。

我們傾向去監控自己的形象,形塑自己是特別或是完美的,然後用這樣的角色來應對事情,無法自拔。有些人把自己當成“超級英雄”,認為自己的攻擊是合理的,只是為了要回擊那些質疑自己的人,然後我們會跟自己說,跟這樣的人社交性的互動,就好像逼自己面對兇惡的對手,而當這樣的人跟你說他有多棒時,你通常也會很吃驚,當你在對方面前稍微退縮時,也會讓對方感覺更優越。有人把自己當成“聖人”,重複地貶低自己,然後沈浸在自我貶低的情況之中,當別人獲得優勢時,反而看起來很自私,而也讓他感到更像聖人。而有人則是走神秘路線,這樣的人認為自己不需要別人,但事實上卻很在別人對自己的反應,當有什麼不對時就會積極證明這些不是真實的,當你是著接近他們,你會好像很依賴它們,而這樣也會讓他看起來額外獨立。

奇怪的是,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有時候比面對別人的容易。因為平常花了多少時間來要證明自己很特別,我們也找了多少證據去證明這件事情。要去管理自己的不完美,我們需要去觀察現實生活中到底有多少真實的回饋給你,而那些你設想的完美有時候並不容易找得到,我們都可以把自己那種想要非常獨特的想法放下,有時候我們需要順風而行,享受一下從別人身上獲取的養分,享受一下工作,與別人相伴的感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當你想要宣稱自己多特別時,儘管笑笑自己的幻想就好了。

—————

我們有時候會想要讓自己感到特別,而也會努力地去追求這樣的特別,以至於自己陷入一種不良的循環之中,欺騙、假裝、自大、傲慢、然後又時常變得很自卑。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如此特別,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發現自己與別人相同的地方,發現自己是人群中的一員,發現自己現實的一面,不特別不代表不存在,而是用一種共同參與的方式存在。

---------

pinsoul + 編譯

(photo:  Monika Mogi'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feeling-our-way/201511/you-don-t-have-be-perfect

我們要如何做“正確”的事情,即便大家都不在乎呢?

讓“關愛”進入自己的生活,我們需要提醒自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