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是什麼定義了你這個人呢?,是你的所作所為、還是你能記得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到底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你呢?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記憶都消失,你所在意的事物也會跟著消失嗎?你的朋友與家人會不會不再覺得你是過去的那個人了呢? 這樣的問題常常出現在阿茲海默症(一種失智症類型)的病患與家庭身上,而對於家屬而言這更是一個沈重的問題。

科學家近期在研究中發現一個特殊的成果,他們發現當病患失去記憶時,不等於他們會失去對自己的自我的認同。研究發現,所謂的“我是誰”往往是透過我們的道德行為所定義,而非我們在記憶上的表現或是認知能力上的表現。我們不常會記得一個人,記憶力很好,很容易專注,但我們卻很容易辨識出這個人很好相處,講話有沒有禮貌、對人和不和善之類的行為。

而阿茲海默症是會影響我們個人的心智能力的表現的,特別在記憶力的衰退上,但在許多病患身上卻會發現,這樣的衰退不會帶走一個人在道德上的個性與特徵,也就是說,即便你慢慢喪失了對許多過往人事物的記憶,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好人”,依然還會是如此,記憶衰退不會影響別人如何知覺“你是誰”。

到底什麼是決定我們的身份認同呢?過去的哲學家認為是我們對過去的種種記憶累積所產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換句話說,我是誰,取決於我記得什麼,所以對於我們的記憶慢慢的消失後,我們的身份認同也慢慢的會消失。

但許多心理學家並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我們的身份認同取決於我們的道德表現與能力,特別在社會認知相關的研究中,有關於我們對他人印象形成的歷程,科學家發現許多內容取決於道德向度。也就是說,我們如何看一個人,認為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值得接近的還是需要逃避的,大多數取決於這個人的道德品格,而非這個人的智能、知識、甚至其他的人格特質。這個概念,是認為道德是我們自我認同的本質,自我就是道德自我的表現。

來自美國亞利桑納大學與耶魯大學的學者,決定要研究看看在臨床上是不是可以看到上述的假設。他們試著檢驗出是什麼樣的認知損傷可能會導致,一個人不再像自己了。為了要瞭解這樣的狀態,他們必須透過第三人的觀察角度,來回頭看這些人像不像過去的自己,而非單純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已。對於照顧病人的家屬而言,當照顧的人不再像自己時,這是最痛苦的,因為照顧一個情感上的陌生人,將會導致彼此間的社會連結與愛快速的消退。而這些連結顯然是我們個人健康福祉與的關鍵,而對病人而言更是如此,照顧者是他們與外界連結的關鍵。

研究者在探索了許多不同型態的神經退化疾病,發現參與研究的照顧者們,對於認知上的損傷感受不如道德特質上的改變,特別是會改變人格的前額葉顳葉的失智症,照顧者知覺到最大的認同改變,因為這類型的失智症會導致牽涉到道德推理與行為功能表現得前額葉毀損。

但對於其他類型的神經退化疾病來說,照顧者比較不會知覺到對象身份認同的改變,而顯示身份認同比較牽涉到是道德特質的改變,而非記憶上的損失。

這類的發現,讓我們知道,當一個人面對神經退化的苦難時,真正定義他的必非完全是他所能記得的事物,而是個人的道德特質、例如、利他、憐憫、慷慨等。而這對於照顧的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訊息,因為讓被照顧的人持續知道自己還是同一個人,大家對於他的身份與認同便沒有改變,可以帶給對方一種安全感,藉以保護自我的完整性,而健康的自我認同對於我們的心情穩定帶來正面的結果,也能控制因為情緒影響而持續帶來的記憶退化與認知退化。這樣的成果,為了未來有關神經退化疾病的心理學介入帶來不一樣的想法,我們不再只去著重認知復健所要帶來的成效,而是如何透過道德功能的重視,為疾病與照顧帶來不一樣的面貌。

而這份研究也告訴我們古老的哲學問題,在現階段可能的狀態是什麼,也就是是什麼使我們成為一個人,到底是我們的智能表現、我們所擁抱的知識讓我們成為我們現在的樣貌,讓別人認識我們;還是我們在道德上所表現的行為與風格,讓我們在別人的心中留下印象,也成為我們認識自己的基礎。

———————

pinsoul + 編譯

(photo:  Mateusz Urbanowicz'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morals-not-memories-define-who-we-are/

我們是如何不講一句話,卻能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呢?...

在自己 "衝動" 下行動會發生的好事與壞事有什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