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尊重別人、孩子、朋友亦或是父母的夢想嗎?
回想多年前,當你第一次踏入社會時那會是什麼感覺呢?所謂的踏入社會是一種形象上的隱喻,社會一直在那裡,所謂的踏入就是我們將要直接地面對社會所賦予我們的任務,或許對大多數人就是開始工作,按部就班地活著。
但在這之前呢?你或許有很長一段預備的時間,你想像著自己該如何準備這個『踏入』,你開始期望自己應該要用什麼姿態去『踏入』,不由自主的現實與你內心的浪漫情懷或產生一種交互作用,蹦生出一種所謂的夢想與現實的學問。
回想自己如何看待著夢想這件事情,在學生時期滿常聽到一種故事,同學們總是做著『出國夢』,所謂的『出國夢』本質上就是在畢業後出國弄點什麼,管他是唸書、打工還是乾脆投靠親戚,只管自己能對著別人說『恩!我現在在美國啊!』就好了。當然那個時期或許會有人問你著夢想是什麼,『出國夢』的夢想大概都是形容某個目的地,你想像著往後的幾年你在世界某個不是台灣的地方浪漫的活著。
其實回應自己內心的夢想,是一種浪漫的事情,它很難是純粹理性的抉擇,它絕對是內心中帶有一種感動,一種嚮往的狀態,而那都是情感的層面。而那種浪漫態度讓你尊重自己的夢想,但只要你稍加懷疑著自己的情感,那份對夢想的尊重時常就會動搖。
弔詭的是,浪漫時常帶有一種笨拙,也因此『務實』的青年時常會鄙視浪漫,鄙視那因為笨拙所帶來的夢想可能沒那麼切實際,笑說那『夢想』是不是超出了自己的能耐。
嘲笑夢想
在河合隼雄的《青春的夢與遊戲》中是這樣寫著:『我們都說「青年應該懷抱夢想」,但真實的情況或許應該說是「夢想抓住了青年吧」......有時候青年在夢想破碎、四處碰壁,為自己的笨拙感到憤怒、無奈的時候,會開始思考,甚至發現那個試圖捕捉自己的「夢」是什麼,從而開拓出嶄新的道路。話說回來,這過程會伴隨著相當的痛苦....』。
青年應該懷抱的夢想可以各式各樣,但多數人的夢想特徵與『別人眼中的笨拙』脫不了關係。因為夢想總是帶一點好高騖遠,但一點不切實際,至於為什麼會不切實際,或許就是因為單純的認識的不夠多,知識不夠多吧!但乍看之下不夠荒謬,好像又沒那麼像所謂的『夢想』,也因為夢想荒謬,我們會因為認識的不夠開始膽怯,開始感到愚昧,而生氣與無奈。
這時候你不會放棄夢想,你會問自己『這真的是自己的夢想嗎?』,所以夢想就如上面所說的不是一個夢幻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自我質問且多數時候痛苦的過程。
你問問身邊的人,他的『夢想』是什麼,他們或許會吱嗚其詞,講不出口,因為他們也感受得到自己夢想的笨拙,害怕你會笑他傻。但身為年輕人,如果沒有夢想,好像又會被人笑行屍走肉,不論如何都會被嘲笑著,有『夢想』亦或沒有『夢想』皆是。叛逆的人在內心保持著自己的夢想,也許是因為他們很清楚保持內心年輕的方式,需要帶有一些叛逆。但務實的年輕人,雖然知道要如何讓別人覺得自己夠聰明,不是個『誤會』世界的人,需要表現得夠事故,但內心還是保有某種對『夢想』的渴望,因為即便是務實的人也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如夢一般『飛黃騰達』,只是務實的人或許更害怕被嘲笑不夠務實吧!
所以請別嘲笑夢想,夢想雖然看起來笨拙,但不代表他是一凡風順的,夢想注定是痛苦的,我指的是那個通往夢想的過程。所以你要感佩夢想這件事情,那個願意跟你述說的人,他是需要鼓起勇氣的,因為它注定要被你笑『很笨』,而他注定要選擇一個很難的路,但他還是選擇了。
對青年人是如此,對老年人也是如此,對孩子也是如此,對朋友也是如此,如果他還有懷抱著『夢想』,並且願意大聲說出來,那代表他選擇了一條不好走的路,你應該內心鼓舞於他的勇氣,也應該打從內心敬佩他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笨拙』。
參考文獻:
河合隼雄 (1998).青春の夢と遊び―内なる青春の構造
--
by pinsoul +
(photo: Gohar Dashti‘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