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我們試著在令人抓狂的世界中尋找平靜?
多數時候語言反映著我們的心境。或許說著這句話你會有點不懂這個意思,或說這就像許多哲學論述般的似懂非懂,但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當我們心裡在想什麼、關注什麼、或是偏好什麼時,我們使用的語彙、描述事物的方式、常用的字詞都會跟著這種內心基礎移動。當你內心關心著公平正義,你或許就會時常把事情描述成一種權力間的平衡、時常用到那些公平正義會常用的語彙,你或許會常說『維護』、常說『保障』、『程序』等等。
在2017年的《心理學科學觀點》發佈了一個有趣的研究成果,心理學家Kesebir等人透過分析我們近半世紀來的文化產物(所謂的文化產物,就是那些我們生出來的各式各樣藝術文化作品,特別是那些以文字對話為主的內容)。他們發現一個特別的趨勢,那就是我們的文化,至少是英語文化,對於自然的用語越來越少使用,顯示有一股疏離自然的趨勢正在蔓延,我們開始越來越不在乎那些對於自然地描繪,或是說當我們想要書寫或是創作某些作品時,自然本身不再那麼受到我們愛好。這些內容包含,小說、歌詞、電影腳本等等。
這聽起來很弔詭,我們或許以為我們的世界越來越重視環保了,越來越對環境有強烈的意識了,但想必大家也會發現我們雖然重視環境的保護,但卻不一定是主動的愛好自然或是想要接近自然,因為在集體層次,我們在塑造關注自然事物的一切這件事情事,看起來正在衰退,我們喜歡描繪更多內心世界、或是人際世界,勝過於主動描繪在外在的自然環境。
雖然不清楚在華語世界的文化之下,那些語言產物是否也有這樣明顯的趨勢,我們對於自然之事物的偏好正在下降,但可發現的是我們卻是比以往更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更在乎用複雜且難懂的語彙去描繪看似簡單的情感或是心境轉變。我們的文化產物談更多感情,也談更多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但有趣的是在許許多多的小說、電影、或是歌詞之中,自然之物確實是消失的。我們越來越少描述身邊的植物,花、鳥、大自然的景色、或自然之中的氣息,很少好好介紹你眼前看到的生物、植物、或是那些無生命之物的來龍去脈。
弔詭的事情是,關注內心事情,或許會讓我們透過反省與修正獲得更多平衡的生活,但過份地關注於內心世界,又會讓我們只在乎自己的狀態,而忽略生活中比較大尺度的風貌,而讓生活陷入緊張與不安,因為無法體會到自己是自然中的一部份這件事情,好似會讓我們過份地期待控制全局,過份地讓我們想要預測未來。
往外看,關注自然中的生態,那種在內心浮現的感覺,應該不用描繪都能打動每個人的內心,想想看當你走在一片樹陰茂密的公園之中時,你會如何獲得平靜或是在腦中湧現靈感。事實上關注在那些外在自然事物,基本上也提醒了自己身處於環境中的位置,你不需要一直關注在你自己的內心狀態上,而是多用點心關注你如何投入心力資源,去與環境中的事物達到某種同步節奏。或許你會覺得這聽起來很玄,但事實上還好,就想想看,你可以從市場買個盆栽回來,試著去理解這是什麼植物,他的生命是如何延續的,如果你作為他後續的照顧者,你要如何給予營養,給什麼樣的營養與水,如何注意光照,才能延續他的生命,而他擺在你的屋內又應該放在哪裡才會跟你的環境搭配起來,你又該如何放置才會時時刻刻注意到他,照顧他。
其實一份有趣的研究,是挺帶有啟發性的。每個時代或許都有自身流行的語彙與語用,但不太會變化的就是我們與自然之事物之間的關係,或許會有所消長,或許有關聯或許沒關聯,但在繁忙、都會化、科技化的生活中,關注其他的生命形態與事物之原始面貌,會讓你先脫離自我中心一點,而內心的平靜也跟著去『自我中心』化,順勢到來。
去自然的戶外走走!
站在樹下深呼吸!
假日去爬個山!
今天午餐在公園裡吃!
好像都不錯!
參考文獻:
Kesebir, S. & Kesebir, P. (2017). A growing disconnection from nature is evident in cultural product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 258-269.
-----
by pinsoul +
(photo: Luisa Azevedo '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