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相信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所以我們持續記住各種怨恨..
總是有一天,你碰到了許久不見的朋友,你熱情的打招呼,但卻被他冷眼以對,即便你把他叫住了,跟他聊上幾句,他表現得像是『你是哪位啊!』的陌生冷淡,你心裡也不是滋味的只好草草結束這段互動。
或許回到家後你會深刻檢討自己,為什麼他要這樣對你,你回想起一段往事,發現自己好像曾經對他做了一件不禮貌的事情,雖然細節自己記不清楚了,但顯然這段往事別人是記得很清楚,而且不只清楚,這段怨恨鐵定是深植對方心中,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說的積怨。
記仇,或是因為長時間的忍耐而積累的怨恨,都是我們一種不悅的心境,我們的積怨定義了我跟對方互動的方式,當然通常是用冷漠、忽視或是不以為然對待彼此。巧得是,有很大比例的積怨都是在只有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一知半解的狀況的情形下進展著。
但也因為你面對到了積怨,好在你深刻反省,所以你就會想要化解這件事情,你不想傷害彼此的感情與心情,或許下一次見面的時候,你下定決心對自己說『我這次要好好地說聲對不起』。
想要化解積怨的心,對抗著無法原諒的情
尋求原諒或許就是化解積怨的唯一路徑,你或許會想『時間可能證明一切』,但很多時候時間很難證明一切,時間無法化解積怨,可能需要某種儀式性行為,這個行為某個程度象徵著寬恕與原諒,這件事情就才能夠被化解。但反過來,為什麼我們會無法原諒呢?為什麼我們需要道歉才能寬恕別人,倒底是什麼原因,在任何的關係破裂之中,總是積累了這麼多怨恨沒有解決,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去原諒,但卻無法,我們寧願在內心擁抱著憤怒的心情,一直想著別人如何虧待著我們自己,然後一直維繫這種心境,甚至是傷害自己也不足為意。
我們之所以總是無法化解積怨的原因在於,很奇怪地,我們總是不想要直接告訴對方『到底做錯了什麼』,這是一種奇怪的心境,別人傷害了自己,但我卻不想要告訴對方,不想要尋求原諒,我們自以為是地認為有一天對方話突然轉變,跟自己說了聲道歉,然後尋求自己的寬恕,但說實在的,這種想法真的是做夢了!
有些人積怨積很久,有些人只有一天的氣而已
如果說每個人都會很『小心眼』地記仇,或是積怨,那或許不太公平。有些人在積怨這件事情特別強烈,在心理學上或許沒有特別討論積怨這樣的特質,但卻有討論一個人願不願意寬恕別人的特質,有些人特別容易原諒別人,但有些人怎麼樣都不想原諒任何得罪他的人。 Gabriel Nudelman與Arie Nadler 是這樣描述原諒這個奇妙的心理歷程的,當一個人在關係之中承受著令自己受傷的事情時,我們如果要選擇原諒,我們便會在內心下降自己對對方的敵意,減少那些想像背叛、或情感疏離的可能,然後積極地尋求在實質或內心中跟加害你的人的調和與情感化解。有時候進入這段,你才會讓對方有機會改進,但讓對方知道自己已經受傷有時候也很重要。
研究者認為,我們內心有一種信念,跟我們愛不愛記仇有關,那就是一種『是不是相信這是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的這種信念。擁有這種信念的人,認為許多事情都有因果關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當他們面對怨恨時,他們或許需要原諒,但有時候也非必然,因為他們相信因果報應,所以當自己被傷害時,即便對方沒有道歉,只要對方得到應得的懲罰那內心也就放下了。
但當我們比較不相信這個世界是公平正義的世界時,我們就會比較糾結在儀式上,也就是因為如果沒有道歉,對方也就這樣逍遙去了,所以正式地跟自己尋求原諒,這件事情才能讓自己放下,所以喜歡積怨的人總是不相信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所以除非跟自己道歉,很難原諒對方。
不相信自己的世界是公平的,有時候要不就對世界充滿過多美好的想像,要不就是把世界想的很糟糕,把世界想的美好的人,當對自己的傷害發生時,自己會積怨,因為自己相信還可以找到更好的人,所以沒必要還要去原諒那些已經傷害自己的人;反過來,當自己覺得這世界很糟糕時,自己反而因為對人性充滿陰暗面的想像,所以持續相信自己的世界根本不公平,也時常讓自己受傷,而因為世界是無止境的互相傷害,也沒什麼原諒不原諒的。
沒想到自己如何看待世界的,會影響著自己是不是很愛積怨。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人,因為相信這個公平循環,所以原諒比較容易想像,因為總有一天該來的就會來,自己也不一定需要一直與對方糾結。但不相信這件事情的人,只能看盡人世間的邪惡,或是不斷尋找人世間其他的好,要不就是放棄式的怨恨一切,厭世到底,要不就是無可救藥地放棄過去傷害,只想尋找其他美好,以為那些傷害自己的事不去看見就好,但其實那心依然帶著那些怨恨往前跑。
事實上愛積怨的人,其實是對世界的一種不信任,常常因為不相信這世界可以擁有公平正義,所以無法忘懷任何傷害,也只有非常強烈的儀式才能讓他們原諒一件事情。這種看待世界的黑暗方式,讓我們自己不斷自我責怪,但也憤世忌俗。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怨恨不一定有用,時間不一定會證明一切,因為許多不到位的道歉,與時間都將深化怨恨,而非沖淡怨恨。
因為誤解而且的怨恨,因為攻擊而起的怨恨,當傷害著我們彼此的感情,但有時候當你能願諒這些傷害,即便感情無法延續,傷害也不會在內心持續造成傷害,但如果我們持續累積怨恨,那傷害會跟著我們,必然地,永遠地。
參考文獻:
Nudelman, G., & Nadler, A. (2017). The effect of apology on forgiveness: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s a moderat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6191-200. doi:10.1016/j.paid.2017.04.048
--
by pinsoul +
(photo: Bobby Mandrup'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