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你第一次跟喜歡的人接觸到是什麼感覺,你們彼此可能因為互動還不錯,而持續的接觸彼此,或許在過了一小段時間後,你內心開始產生一種有點多但又想壓抑的情緒,你的關心與在乎是很自然的,你對對方生活的想像,已經跟自己有一些部分的混淆,你不再只考慮自己的事情,在優先順序上你會讓對方多一點機會。或許這就是所謂“愛意”萌生的階段,而“愛”的階段自己會少一點,對方會多一點。
但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愛”不會那麼自然的迸發出來,它會在我們內心醞釀許久,你甚至會同時產生一種害怕、尷尬的感覺、你擔心自己是否靠對方太近了,在腦海裡幻想著自己的“愛”意是否是一廂情願,得不到回報。所以你以為“愛” 是很直接的,沒有保留的,那可跟我們的日常經驗不太一樣,事實上我們要自由的讓愛流動,並不容易。憐憫、同理、喜歡、感動、仁慈或是相互扶持與幫助別人都可能是很自然的愛的表現,深植在我們的大腦中,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的本能,但奇怪的是,即便是如此,後天的經驗讓我們不是那麼輕易的分享這一切,不是那麼輕易地用真誠的方式表達這一切,這裡面牽扯著傷害,互惠與可能的失落,種種過往經驗,我們時常讓愛的表現無法那麼自然。
特別在我們失落之後,當我們內心有傷疤時,對愛的開放就變得很困難。雖然我們很清楚愛是什麼,但讓愛的表現自然並不容易,自然的表現愛這件事情,不僅關乎我們的復原、也關乎我們的成長、以及對於日常生活壓力的回應。
正所謂在關係的存有(relational being)一書中所談到的,關係是一種人造的狀態。即便我們自然的本能是某種互動去維繫關係,但關係依然需要由個人出發,去維繫彼此,去創造更多可能。因此開放的“愛”,我們才可能會創造各式各樣可行的關係,因為一種而愛所產生的正向互動,才可能透過關係互動回到自己身上,而達到上述因為愛的開放,而獲得的成長與內心的困境紓解。
當然我們無法避免把愛送出去後,在內心彼此互惠的假設中,我們失落與受傷。因為即便你是開放的,別人不一定是開放的,彼此的落差依然會造成失落。但至少在你開放後,你很清楚你生命中“愛”的問題是出在自己還是身邊的人身上。
如果我們想要對“愛”這件事情更開放,我們可以開始透過經驗來重新認識,去感受看看各式各樣的“愛”的變形。例如別人如何關心彼此、如何表達善意、如何傳遞友誼、如何支持別人、如何欣賞別人、如何看見別人好的一面、如何憐憫關懷別人、如何表達仁慈、如何喜歡上別人、如何對別人做一些善事與協助。觀察看看你身邊這樣的經驗,你才會發現原來“愛”這麼常發生,回頭看看你內心的假設,是否對於“愛”過分嚴苛了,是否對於“愛”過分期待失落了。
或許你有時候會覺得你投入“愛”,你的內心會有一種被侵佔的感覺,你搞不清楚自己怎麼會這樣,到底要保有自主,還是開始想那些有關於“我們”的事情,這顯然是當你害怕“愛”時會產生的內心糾葛,而在此你無法獲得自由,也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困惑,導致自己在做許多事情上,特別感情的事情上或產生一種疏遠的行動,而關係與感情或許在你的生活中永遠都變成負擔,而非助益。
對“愛”展現自由的態度,你或許也才能發現什麼才是在關係中的自由。如果你還無法如此開放,那學著每一天多觀察一點,看看別人如投入“愛”、討論“愛”、擁抱“愛”、為“愛”丟出自己的能量,放掉自己內心鄙視與懷疑的心境,看看“愛”這件事情如何在生活中發生的。“愛”如同水池中的水一般,流動的水讓“愛”得以清澈,無法流動的“愛”久而久之你都會以為它是噁心與不好聞的。
------
by pinsoul +
(photo: Jason deCaires Taylor's work)